10月24日,受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哈·阿尔贝特·穆鲁到访白云,并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作了题为“极端光学:连接光学与基础高能物理的桥梁,迈向仄秒(10^-21s)与泽瓦科学(10^-21W)的第一步”的主题演讲。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师生和激光等离子体研究院的工程师约200人,现场聆听了演讲。本次主题演讲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颜学庆主持。
演讲中,穆鲁详细阐述了极端光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前沿应用。极端光学作为研究在极端条件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前沿学科,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穆鲁详细介绍了他发明的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该技术显著提高了超短脉冲激光束的峰值功率,为飞秒激光在眼部疾病治疗、粒子加速以及高能物理研究等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穆鲁还介绍了极端光学技术在癌症治疗、放射性药物生产、核医学诊断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并展望了其在能源领域和太空垃圾清理方面的前景。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围绕CPA技术在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当前的技术挑战、极端光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踊跃提问。穆鲁都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本次演讲不仅为与会师生和研究员带来了前沿的科学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极端光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今天的演讲收获很大,我目前主要从事的是飞秒激光无标记影像技术在癌症诊断和辅助生殖等临床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目前在这些应用层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正在临床转化,但是如果目标是诊疗一体的话,还存在技术难题,而穆鲁教授是解决这方面激光技术难题的先驱,很多目前在国内还未能攻克的难题,他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我们国家是非常需要这样的战略层面的科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飞秒激光研究中心(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炳蔚说。
“今天穆鲁教授分享了如何利用激光进行癌症治疗的方法和前景,这对我们的研发来说是一个利好,因为我们的很多设备都是基于超强的激光,这项技术的进步会显著降低成本,有助于未来的产业化及相关产品的普及应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博士刘彬表示,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还存在很多困难,但今天的报告让他感觉极端光学研究前景非常乐观。
据了解,杰哈·阿尔贝特·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是法国科学家,电子工程与高能激光领域的先驱之一,因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一起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CPA),于20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穆鲁教授与中科院物理所、上海光机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中国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为推动我国的强场激光学科发展及相关产业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推进相关国际组织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推动中国科学家在欧盟大型科学研究装置(如ELI)上开展科学研究。他还培养了30多位中国学者与学生,为我国强场物理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人才。今年10月,他以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的身份正式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将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和教育开放为牵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注入强劲推动力。白云时事讯(周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