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档案是干部实事求是‘晒出家底’、廉洁从政的‘体检表’。”前不久,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农技中心干部江少萍向白云区纪委监委提交了她的廉政档案,在她看来,填报廉政档案既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提醒。
2018年以来,白云区分层次、分阶段全覆盖建立行使公权力人员廉政档案,精准“画像”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向基层延伸,为做深做实监督第一职责、增强监督针对性和精准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覆盖 拓宽监督“广角”
“村社干部贪污侵占、啃食群众利益,科级干部、政府雇员滥用权力、‘小官巨贪’,此类违纪违法案件数量偏高。然而,庞大的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均无廉政档案,存在不小的监督盲区。”谈及探索建立“全覆盖”行使公权力人员廉政档案的原因,白云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记忆犹新,“非处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的‘空白’不适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以及监察全覆盖的要求,必须补齐廉政档案覆盖面不足的短板,把持有一定公权力、廉政风险较高的岗位人员纳入填报范围。”
2018年,从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村社干部开始,到2021年,白云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健全了从处级领导干部到科级及以下干部、国有企业人员、雇员、村社干部等一整套完整的全员廉政档案,在全市率先实现辖内行使公权力人员全员建档,为做好监督“前半篇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填报廉政档案也有利于干部常“照镜子”“正衣冠”,推动干部主动把自己置于组织的监督之下,提升拒腐防变的定力。太和镇营溪村党总支部委员汤燕华认为,建立廉政档案大大增强了村社干部的廉政、纪律、规矩意识,让干部时刻提醒要严格要求自己,在阳光下、监督下履职尽责。
紧盯问题 对准监督“焦距”
奔着问题去,监督才有力。白云区城乡结构特点明显,很多基层干部本人及直系亲属都持有农村宅基地、自建房、厂房等“四类不动产”(除有房产证之外的不动产),以及与本村社签订经营性合同等情况,行使公权力时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和利益冲突。为此,白云区纪委监委聚焦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廉政档案填报事项,专门增加了填报人员及直系亲属与本人所在村社签订合同情况以及持有“四类不动产”情况等符合本地廉政风险防控实际的事项,提高运用廉政档案监督的精准性。
“本人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基本信息,出国(境)情况,房产情况,被问责或党纪政务处分情况……”一份廉政档案将干部19类情况收纳其中。同时,干部个人基本信息等6类重点情况发生变更时,需在30天内主动更新上报,确保廉政档案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填报人的基本情况,形成动态监督。
“该干部廉政档案未申报子女经商办企业情况,在抽查比对中发现其儿子名下有3家公司,且持有企业涉及金额较大,建议作为线索移交处理。”为了防止漏报少报瞒报等问题,各单位每半年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对填报情况进行抽查,白云区纪委监委不定期结合纪律审查、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开展随机抽查,对不如实报告人员依据规定严肃处理,共问责118人,其中诫勉谈话2人、谈话提醒20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60人、批评教育36人,倒逼填报人保障信息完整真实。
提升实效 擦亮监督“镜头”
“廉政档案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作用。”白云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认为,廉政档案“建”是基础,“管”是必要,“用”是关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科技力量,将保密级别高的“死档案”变成“活材料”尤为重要,必须将廉政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在严格保密的基础上规范管理使用,推动廉政档案“一查即有”“触类旁通”。
“廉政档案对辅助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查阅廉政档案已成为镇纪委开展查线办案、人员政审工作的必选动作。”白云区钟落潭镇纪委书记张沫戈表示,去年钟落潭镇立案100件,得益于廉政档案电子化大大提升了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的效率。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能够通过廉政档案动态监督干部廉洁从政从业情况,分析研判各区域、各单位的政治生态状况,查找是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日常监督提供精确指向,确保抓早抓小抓细。除此之外,廉政档案还可以作为干部考核、评先评优和表彰奖励、晋升资格审查的参考资料,防止“带病上岗”“带病评先评优”。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整合廉政档案中的信息素材,设置相应指标参数,进行大数据的比对碰撞,根据监督对象及其关系人经济关系、资金往来等情况,形成关系网图谱,助力问题线索的智能化研判和科学化处置,实现“让数据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