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 聚焦民科园

下苦功解码音响里的好声音

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王齐新

发布时间:2019-05-14 来源:民科园 字体大小:

白云时事 文/图 陈淑娴 坐在音箱环绕的听音室调试音响,听着音箱“流”出来的动听旋律,或是在模拟应用环境下,拿着话筒说着“texting,one、two、three”……在外行人看来,整天与电声产品打交道的研发工程师过得十分“写意”,然而在业内人看来,其工作非常繁杂,并不轻松。

策划、计划、研发、测试、推出……16年前,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士普公司”)电声研发部研发工程师王齐新一头闯进了电声世界,从生产线上的一名普通员工勤学苦练,一步步练就成核心技术人才,耗上光阴,只为解码音响里的好声音。

初生牛犊“闯”电声门

“只凭一股爱挑战的劲!”谈及入门的那段日子,王齐新坚定地说道。2003年,王齐新从湖北老家来到广州,加入了迪士普公司,成为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员工。

此前,王齐新在就读职业学校期间,已经掌握了不少电子方面的知识,包括收音机、彩电等电器设备所涉及的电子板块,还有变压器、电压、电阻等原理知识,但是对电声原理一窍不通,必须找个相通之处的话,那就是都和“电”有关系。

初生牛犊不怕“电”。王齐新说,学习电子知识的人很多,但专门学习电声的人并不多,当多种选择摆在眼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进入电声行列。他说,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天生爱挑战,特别是别人不感兴趣的东西,更能挑起他的斗志。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除了企业组织的系统学习外,王齐新还花钱报读了电脑培训班,自学Coreldraw、AutoCAD、Solidworks、3Dmax、PRO-E等十余项电子、电声产品设计和测试软件,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绘图,还借助教材书籍不断汲取各类知识。

作为工程师,技术上得手,艺术上也不能落下。王齐新还记得,当时在美学方面没有夜校可报读,他就买书,到白云学院向毕业生购买工业美学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也为电子产品的结构外观设计不断注入新的灵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年王齐新当上公司电声研发部主管,2012年考试通过了EASE工程师认证(德国声场设计专业认证),并于2016年通过内部评审特聘为公司电声工程师。

一颗“钻”心出新品

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品。如同千千万万企业的研发工程师一样,王齐新也根据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开展新设计,引领新潮流。

从2006年起,王齐新开发了DSP506、DSP159、DSP915等40余款产品,平均每年向市场推出3-4款新产品。这些产品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授权1款,“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款,“外观专利”授权2款。

其中,2011年,王齐新参与了迪士普公司与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产学研项目“相控阵扬声器”系列产品的研发设计,主要负责电声方面的结构、性能方面设计。该项产品获得发明专利产品授权,其基于DSP扬声器阵列相控算法的“相控阵扬声器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指向性扬声器系统空白。

2015年,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和新技术攻关人员,王齐新又参与了中国武警部队预研项目“野战摄录喊话器”电声部分研发设计,这一产品采用全新的声学结构,并配以全新声音处理电路,将语言清晰度STIPA从0.7以下提高到0.9以上(最大值是1)。经过攻关克难、不断钻研,该产品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授权,他作为“野战摄录喊话器”主要研发设计人员,荣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一个个难题面前,王齐新选择了迎难而上。他说,一般性的电声产品设计全过程为15到30天,有一次为部队设计一款电声产品,要求是系统设计、附带摄像功能,并采用枪式手柄外观设计,难度大大升级。从外观到电声结构,他都全程主导,不断根据需求整合优化,反反复复,在音质、频响等方面把关,最终耗时一年半才完成。

对一些时间紧的项目,他通常要连续奋战半个月到一个月,加班最久的一天可到凌晨4点。为了一个小小的技术改进,他与团队技术人员一起研讨、商酌,坚守一线不离场。哪里有技术问题,他总是带领团队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并耐心传授产品知识。

十余年如一日“磨”好音

“刺溜”一声,消音室传来一阵短暂的声响。走进消音室可见,这是一个20平方米左右、几乎密封的自由场空间,六面都布满吸音尖劈,地面是吸音尖劈上布置的一层铁网。

一盏昏暗的灯光,一块测试站板,一张桌子,几乎就是所有装备。在这里,人的听觉感触与在外界时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回声,更没有悦耳的声响,只有间歇性刺耳的顿响。如所有第一次进入消音室的人一样,记者感受到了不适感,而王齐新踏上铁网,却来去自如。

如往常一样,王齐新把待测试的音响安放在台上,测量尺寸,摆放好麦克风的位置,在消音室外的电脑上不断发出及收集有关的信号,来测试电声的精确度。原来,电声产品都需要进行测试,必须得过消音室这一关,才能投入市场。

这只是王齐新其中的一个工作场所。在外观设计区域,看到工作人员称量结构重量,王齐新霎时间忘记了与记者的交谈,投入到设计交流中,不断与研发人员沟通设计上的细节。同事陈演亮说,王齐新这个人特别的严谨细心,特别是在细节上追求完美,一旦有瑕疵就想办法改进,这一点对他感触很深,他把这一工作态度学到做人做事中。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王齐新在研发电声产品上已倾注了16年心血,参与设计产品数百种。新近,他不仅管理研发,还得在生产上把关,经常两地跑。

这些年,他3次获评优秀员工,5次当选优秀中层管理者,如今仍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每天下班前他总是检查好门窗、电脑、电源是否安全后,才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有人说,工程师是孤独的,然而王齐新不是。他说,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他调试身心最好的方式。他还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安装广播,到白云山捡垃圾等。在一场场绿色公益行动中,他寻求到了最大的快乐与满足。

学无止境,每一次应对当前一些外国技术的垄断,实现产品研发设计、质量上的突破,王齐新都能收获莫大的满足感。他说,这一路不孤独,他会继续前行、逆流而上。

王齐新(左)与同事交流产品设计工作。

王齐新在消音室内进行测试。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