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培育打造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具有其标志性的意义。一方面是打开了与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的合作局面,携手推开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大门,另一方面是引入了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在白云产业发展史上可谓开创先河,意味着白云产业发展方向已然为之一变:告别“小散乱”,走向“高精尖”。
瞄准前沿技术产业化
3月14日, 英国《自然·物理》杂志发表的一项试验性研究,给远在8000公里之外的广州市白云区带来了利好。
该研究是关于一种稳定、紧凑型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产生的质子对小鼠肿瘤的照射结果,证明了该技术或能用于以改善癌症放疗为目标的相关研究,即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质子可遏制肿瘤。
这项研究同时也证明着一件事,白云区所精心培育的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确实具有非同一般的发展前景。白云区方面认为,激光等离子体技术不仅是在医疗方面大有可为,衍生的离子注入机等创新技术在半导体和传统工业等领域,亦有极大的推广应用空间。
2020年9月9日,白云区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建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商定携手促进激光加速器与医学、工业、电子以及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建产业孵化平台,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
白云区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一开始对这项技术是“根本看不懂”,“其实看不懂很正常,因为这就是最前沿的研究,但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就能感觉得到这里面的巨大潜力。”
随后,研究院快速建立,以第二年9月北大与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落户为标志,研究院基本成型,已引进研发人员36人,其中硕士8人、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5%,逐步搭建了一支从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应用创新到成果产业转化的全链条跨校企国际领先的科研队伍。
到今年1月,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即被评为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获得最高标准的资助。研究院副院长朱昆认为,这是重要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如果说此前还只是市、区大加期待,这一次毫无疑问从侧面表明,此项技术已在广东省的层面获得了高度的关注,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广阔可期已成共识。
由此也彰显着白云区“打造六大面向未来的百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主基调,即紧跟当下产业发展趋势,引入最前沿的技术、项目,如智能汽车、激光等离子体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甚至是从无到有开始耐心培育,以期在长远的未来逐步开花结果。
“像激光及等离子体这样的产业,是需要时间壮大的。”上述负责人表示,“虽然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它必能为白云区未来发展带来持续的强大动能。”
构建产业集群主心骨
就目前而言,白云区的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尚处于基础构建的阶段。
今年的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当年的目标是:推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完成超强激光器关键部件研制。
研究院是绝对的产业核心。在科技攻关方面,研究院已完成40TW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前端系统搭建,并已启动大面积等离子体镀膜设备、无液氦超导低温恒温器和大科学装置关键元件等项目的研制。其中,安培级宽幅离子源样机已搭建成功,研究院将加速推动宽幅离子源用于高性能镀膜机和离子注入机。
同时,研究院独资设立的广东省飞拓激光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研究院的成果转化,近期已开展企业孵化和上下游产业链成果转化业务。未来,研究院将在广州民营科技园规划建设激光等离子体产业园,拟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进一步集聚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计划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不少于5项,孵化科技企业不少于3家。”朱昆说。研究院还将按计划尽快完成超洁净实验室搭架,开展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科研攻关,突破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实现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国产化,成为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关键平台。同时,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生态配套,研究设立专项基金,高标准打造专业园区,集聚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努力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朱昆对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在白云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当地政府和北京大学的支持下,研究院将围绕肿瘤诊疗、芯片制造等领域,聚焦‘卡脖子’技术问题,引进高层次人才,梳理‘0到1学术创新链’,对接地方政府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在白云区描绘的蓝图中,“十四五”期间将依托研究院,推动激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进激光质子刀、离子注入机等创新技术在医疗、半导体和传统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发展。建设激光等离子体产业园,大力引进激光及等离子体应用领域的上、中、下游企业。
推动激光等离子体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为指引,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集群,这正是白云区所期望看到的未来图景。白云时事 陈亮嘉
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落户我区民科园。(资料图片)谭札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