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评价,找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分清企业领导人员在经济责任事项中的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此,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以及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中央纪委机关等七部门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均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控建设情况,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审计为什么要关注企业内控建设情况
(一)审计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对企业管理情况进行直观判断,可减少审计风险
企业内控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审计人员需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来判断企业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将企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作为审计关注重点,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二)在评价企业内控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审计人员在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后,可根据企业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方案,选择审计方法,以便腾出更多的审计资源,将审计重心放在易出问题的环节上,对内控制度比较完善的环节可适当减少关注,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三)关注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并将其与企业领导人员应担负的经济责任挂钩,可达到审计目的
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执行与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审计实例证明,审计发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违规事项,往往与内控不严密、内控制度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情况有关。所以开展审计时,重点关注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是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途径。
(四)对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可有效揭示风险
对企业内控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前提示、提前制止,是审计发挥预警作用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以审促管,促进企业全面建设和管理上新台阶。
审计内部控制建设的方法
(一)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内控制度审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可通过查阅有关政策文件、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图以及向有关人员询问,实地观察、查阅既往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手段实现。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内控建设情况调查表。审计人员可针对企业货币资金、投融资情况、采购和销售情况、工程建设情况、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控制及有关问题,预先编制一套标准格式的调查表。在调查表中,对每个问题均设置“是、否”,“适应、不适用”,“备控”等选择项,交由企业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收集整理,从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与此同时,审计人员根据企业提供的内控制度、审计人员在实地观察的业务流程情况,再与内控制度情况调查表中的各个关键点一一比对确认。此时要特别关注调查表中“否”栏目的结论内容,以备下一步确定审计重点时参考。
(二)评价内控制度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就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得出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的结论,并形成初步意见和建议。也就是在内控制度符合性测试的调查表上,根据企业自评和审计判断,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三)对内控制度进行实质性测试
这一步是对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确认,也就是根据对执行内控制度的经济业务所发生错弊的检查、分析,来证实内控制度符合性测试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对内控制度以及执行内控制度业务的可信赖程度作出判断。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等。
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是内控制度审计的最重要环节。在进行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时,需根据审计的具体事项关注以下五点内容:
1.授权的合规性。审查企业业务活动是否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关注企业领导人员是否按规定授权。
2.核算的规范性。审查企业经营活动和重大经济事项是否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3.职权分离的合理性。审查企业相关人员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是否经过适当的授权,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是否存在内控缺陷。
4.账实相符的真实性。审查企业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是否定期核对,是否相符。
5.监管的力度。审查企业领导人员制定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监督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是否有力,是否尽到监管职责。
总之,审计人员在进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时,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应当首先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规范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再结合企业领导人员具体的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审计,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审计的目的。
(转自广州市审计局网站 作者单位:广州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