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范家大屋:融合四合院特色的客家围屋

发布时间:2014-11-01 来源:文/黄剑丰 字体大小:

    暮秋,秋风萧瑟,古老的范家大屋门上,残存的红色春联随风飘动,破败中透露出一丝世俗的气息。这意味着逢年过节,范家族人还会到这里走动。
    这座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的客家围屋,已经在同和街新庄静静伫立了近三百年,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曾是当地范氏族人聚居之地。走进范家大屋,恍如走进了北京的四合院,胡同、院子在这里变成了巷子、堂屋。明明是南方的客家围屋,为何却有着北方的建筑风情?是谁修建的范家大屋?数百年来,它又经历了哪些沧桑变幻?

先祖辗转南迁至新庄开村

    数百年来,范家大屋一直都是新庄人的聚居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历史建筑,空置至今,成为我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逢年过节或是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村民才会聚集而来。这时,冷清许久的大屋才稍稍恢复旧日的热闹。
    据当地范氏族谱记载,新庄开村于明末,村人皆姓范,来自河南范县(位于山东与河南交界,曾受山东管辖),祖上原本姓刘,因始祖范士会被朝廷派到范县为官,故以范为姓,代代相传。至今,河南山东交界范姓与刘姓仍为一家。
    据记载,宋代名相范仲淹为该支脉第64代孙子。“我是范仲淹的第28代孙,也就是说,先祖改姓范后,传到我这里已经92代了。”今年75岁的范仁忠老人是新庄辈分最高的村民,精通当地村史。
    随着历代王朝一路向南,范姓先祖辗转南迁。南宋末年,蒙古人破了临安,范姓沿海迁徙,先到福建永定,再到广东蕉岭、兴宁、惠州,最后定居在番禺县新庄(当地旧时属番禺县)。据了解,范姓还有另外一支经珠玑巷南下,分布在广宁、怀集、南海及广西博白等地。
    定居新庄的范姓开村始祖叫范子炳,修建范家大屋的是范子炳的孙子范斌裕。自开村以来,新庄范姓已繁衍生息了14代。

范斌裕受封兴建范家大屋

    1727年正值清雍正元年,历经两代人的开拓,范姓在新庄站稳了脚跟。范斌裕因有功于朝廷得到嘉奖,获赐“奉旨赏戴蓝翎”牌匾。范仁忠老人告诉记者,他见过那块牌匾,但是在破“四旧”时,牌匾被抬出来砸烂了。
    范家既然出了受朝廷封赐的要人,再加上历经两代繁衍,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财力,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按照客家传统,兴建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屋的时机成熟了,而兴建客家大屋的重任,无疑就落在了范斌裕身上。
    范家大屋自奠基到落成共建了三年,所用材料均就地取材,据说连砖瓦、石灰都是在当地砌窑烧的。落成后的范家大屋为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内有民居,坐西朝东,为三堂两横屋结构,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站在高处往下俯望,可以看到整座大屋的平面呈长方形,开有三个与外界相通的门口,悬山顶、平脊、外墙用灰沙夯实筑成,非常坚固。大屋四周有枪眼,既具备客家围屋的防御性,又隐约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局。
    据了解,范家大院的北京四合院特色,应得益于范斌裕常在京城走动,因此使范家大屋在保留客家围屋的特色的同时,也显现了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历经两次生死存亡的浩劫

    数百年来,范氏合族均在范家大屋里繁衍生息。这座大屋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历经了生死存亡的浩劫。
    上世纪50年代,嘉禾的黄边、尹边、鹤边等“五边”地区发生旱灾,番禺县(白云区旧时为番禺县管辖范围)兴建磨刀坑水库,用来解救“五边”地区旱灾。新庄正好地处水库库区搬迁范围,番禺县政府勒令新庄散村搬迁。
    “当时,县政府要求新庄分散搬迁到石井兴隆围、同和斯文井以及番禺莲花山等地,但是村民勘踏后,发现这些地方都不适合新庄乡亲的安置,特别是番禺的莲花山,上下出入均需爬山登高,极为不便,因此联名上书番禺县,希望留在原地。后来,番禺县酌情将水库水位降了1.5米,才保住了范家大屋,保住了新庄。”范仁忠老人说。
    据介绍,该村的范氏大宗祠因所处地势低,刚好处于现在的水库地,当年建水库时,被拆掉去建了太和公社,目前已全部散掉。也因为这样,原本是民居的范家大屋兼任了范氏宗祠的功用,每到年节或是红白喜事,就成为村民聚集之地。
    “文革”期间,范家大屋被征用为养猪场,所有房间均按照猪圈设计,开凿了供猪出入的圆洞。“文革”结束后,范家族人要回了范家大屋,重修修整,但还是留下了许多破败的痕迹。
    “范家大屋人气最旺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院内各家各户的小孩奔来走去,热闹非凡,一片祥和。90年代后,新庄经济发展,各家各户开始建楼房,陆续搬出来,至今已空置了20多年!”谈及旧时记忆,范仁忠不禁感慨。
    1997年与2001年,范家大屋曾两次重修,如今有些建筑已开始颓败。

■ 记者手记

村民盼恢复大屋往日风采

    穿梭在范家大屋中,恍如走进了北京四合院。胡同,院子,在这里变成了巷子,堂屋。数百年光阴逝去了,大屋的建筑布局与设计却不曾落后。其四面均设有枪眼防护,大门则设有横趟栊、竖趟栊以及大木门,门后还有一层机关,可以锁住门栓,除非用炮轰,否则强攻打开可谓难上加难。
    流连于客家大院,倾听老人诉说大屋的前世今生,在感悟古人建筑智慧的同时,不免为大屋的兴衰感慨。昔日人来人往的大屋,如今大都空置着,随着风雨侵袭,一些建筑破损得厉害。当地村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介入维修,让范家大屋恢复往日的风采。

整座大屋平面呈长方形,有传统客家围屋特色。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