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裔广州墓群迄今逾千年
墓群占地约888平方米,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上方为孔子第四十三代孙孔承休,乃是广州孔氏由南雄珠玑巷前来广州的孔氏始祖,接着是二世祖孔继明,三世祖孔惟聚。在墓群的下方,左右两边还分列着孔家入仕所得的33块功名碑,其中进士碑5块,举人碑28块。从这些碑上的碑文可知孔门南迁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入仕的人才,其中有宋绍兴五年进士孔元勋、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孔元英、元延佑进士孔克慧、乾隆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孔傅大、道光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士孔继勋等。
据《新市镇志》(凤鸣古冢所在地属原新市镇)记载,孔氏后人从珠玑巷南迁以来,先在广州彩虹桥落脚,而后分居广州、番禺、南海、顺德、从化等地。南来广州之后,孔姓一直保留着中原地区重阳扫墓的习俗,每年的重阳,这座千年古墓有来自各地的孔氏后人前来祭拜。当地居民介绍说,每年的重阳,由于前来祭扫的人非常多,达数千人,因此每年望岗村都要派出民兵协助维持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家停止了家族集体扫墓,此墓也曾一度丢失。到1983年,广州暹岗房等孔氏族人几经努力,再度将此墓寻回,经简单修葺后,陆续发动各房宗亲,恢复重阳节集体扫墓的习俗。上世纪90年代,孔氏番禺小龙房宗亲在该村侨港孔氏宗亲联谊会主席孔宪榕协助下,向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申请将此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过市政府批准,凤鸣古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十二年,始诏用前尚书右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为广州剌史,兼御史大夫,以殿南服。公正方严,中心乐易,祗慎所职,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内外单尽,不为表襮。”这是唐代大儒韩愈所写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该碑现存放于黄埔区的南海神庙。其中的“前尚书右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就是孔子世家岭南派的先祖孔戣(kuí)。
据记载,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原广州剌史、岭南节度使崔咏卒于任上。“三军请帅,宰相奏拟,皆不称旨”,最后还皇帝亲自选派,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戣被任为岭南节度使,入粤履职。孔戣履任后,励精图治,惠政及民,“交广大治”。现存南海神庙内由韩愈撰写的唐碑中,有生动描述。孔戣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卒后加封兵部尚书。今番禺区大龙街的孔尚书祠就是孔戣的专祠,很可能是全国唯一的孔戣专祠。
孔戣的孙子孔纬,任唐末刑部尚书,有感于中原时局动乱,临终要求儿子孔昌弼,避地先祖旧治岭南,称“先祖惠政及民,民必念之,为可依也”。孔昌弼遂于公元900年来到广东南雄定居,成为孔子世家岭南派(入粤)之始祖。
孔昌弼之孙孔承休,博学多才,他只身来到广州西关任教,后来在公元977年举家迁到广州定居,成为孔氏入粤的广州始祖。据介绍,岭南地区的孔氏后人,多为孔承休后裔,目前该支已经发展成为孔子世家的第二大支派。孔承休逝世之后,葬在白云区嘉禾街望岗村红路水库东侧的凤呜岗半山,据说这片墓地是当地望岗村一位黎姓学生所赠。此后孔家子孙亦有葬于此,遂成家族古冢,迄今上千年,被称为凤鸣古冢,成为研究孔子世家入粤以及儒学传播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