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大清湖 小广州

发布时间:2011-10-17 来源:文/ 黄剑丰 图/ 沈杰辉 字体大小:
  清湖村位于我区均禾街,在旧时有着“大清湖,小广州”的说法,意为清湖村有“小广州”的美誉。大清湖是清湖村旧时的叫法,这句俗语见证了300多年前清湖村曾经的繁荣盛景。这条村旧时位于官路附近,建有航路通往流溪河,水陆交通方便,明朝时候曾经一度繁荣至极,居住人口超过两万人,后来因为村民参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镇压屠村,自此清湖村繁荣不再。

三岭一湖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根据《新市镇志》记载(清湖村原属新市镇):清湖村先民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到花县,而后再由花县迁入清湖村。村民主要以李、黄两姓为主,目前已经有近800年历史。该村在明朝时叫做“大清湖”,到了清朝,因避“大清”之讳,遂去掉“大”字,仅剩下“清湖”一名。

  清湖村在当地有“三岭一湖”之说。“三岭”是指北约松岭、中约飞鹅岭、南约牛心岭。“一湖”是指在惠女桥一带,即现在叫做“白海面”的地方当时有一个大湖。旧时有一条清溪从江村流溪河直入,与该湖相连。据介绍,从江村流溪河流进来的清溪,大约有12米宽,深达数尺,可以航行十几吨的船只。这条航线从清湖村出发,经过惠女桥、清湖村大塘、均和墟、石马,然后进入江村流溪河通往外面。旧时周边的莲塘、科甲水、竹仔园、长湴村、新村等,一切的民用物资与农场品来往,都必须通过这条航线。

  当时清湖村设有保良堂,专门负责监护水上航运安全保护工作。据清湖村村民李志伦介绍,保良堂类似现在的收费站,兼有收费与治安管理的功能,保良堂曾经立碑刻着很多规定,立在清湖村上李庙门口的码头。当时这个码头也叫做清湖渡。

村民反清复明遭镇压 自此没落

  除了水陆交通方便,当时的羊城官路也经过清湖村。官路的线路,大约是从现在的夏茅客运站、机场高速路,然后,经过清湖村口的茶寮铺、村心巷、127总站、惠女桥、南村、蚌湖至花都。

  水陆路交通的方便,给清湖村带来了发展机遇。这条建于南宋末年的村子,到了明朝时,经济发达,人口迅速增长。据当地传说,鼎盛时期的清湖村曾经达到两万多人,也使得“大清湖,小广州”之说开始盛行。

  现在的清湖村本土人口只有三千多人,曾经人口密集的村子,为何忽然衰败。

  据李志伦说,因为清湖村的先民都是南宋末年的移民,都有反抗异族统治的传统。现在清湖村的舞火龙民俗,就与元末支持朱元璋抗元有关。“当年,南宋为蒙古所灭,到了明朝末年,清朝又灭了明朝。明亡之后,清湖村的人参加了反清复明活动,由于当时官道经过清湖村,因此这些反清复明的人就埋伏在官道两边,对经过的清朝官员进行伏击。当时清政府派了官兵,对清湖村进行屠村,村民只得四处逃难,村子也自此衰落。”现在的江高镇南岗村部分李姓,据说就是清朝初年清湖村“散村”之时迁居过去的。

延伸阅读

惠女桥的故事

  清湖村旧时水陆交通发达,当地曾经有一座桥叫做惠女桥。据说这座桥是明朝时,园夏村一户刘姓富户,因其女儿嫁往清湖,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专门建了这座桥。这座桥在清政府镇压清湖村时被毁掉,现仅剩一个名字。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