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火龙起舞贺中秋

发布时间:2011-10-17 来源:文/黄剑丰 图/ 李志伦 提供 字体大小:
  每年中秋,舞火龙是均禾街清湖村最为热闹的一项民俗活动。几百年来,当地村民用榕树枝或者稻草等扎成草龙,龙身插满点燃的香烛,舞起来火光闪闪,村民们争相拥着火龙,一起前往村里的大祠堂,祈求风调雨顺,经济繁荣。除了清湖村和旧时我区的科甲水、嘉禾、石马、江村、大田、小塘等村落都曾经有舞火龙,不过大多已经湮灭。目前,舞火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区非遗部门普查登记立项。

曾是抗元起义信号和驱除蝗虫的民俗盛会

  相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对百姓过度盘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为了防止百姓造反,对百姓实行监控,规定每十户人家才准许有一把菜刀。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利用中秋节送月饼的机会,把造反的情况写在纸条上,然后放在月饼里,作为锦囊,号召百姓以舞火龙起义,驱走元兵。

  中秋之夜,火龙一舞,黑暗中大家看到信号,互相呼应,把元兵赶走了。自此,每年中秋,清湖村的百姓都要舞火龙,作为纪念庆祝活动,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传言舞火龙是一个驱除蝗虫的民俗盛会。

  据《新市镇志》记载,清代咸丰10年(1850)秋天,正当禾苗抽穗扬花之际,突然飞来大量蝗虫,蚕食当地禾苗。当时的清湖村一带都是以农为生,眼看漫山遍野都是蝗虫,百姓一年辛劳将葬送虫口,人们非常心焦。

  中秋之夜,趁着星光月朗,均禾街邻近四个村石马、平沙、清湖、罗岗的村民都想晚上在庄稼地里舞火龙,以驱赶蝗虫。当晚,四个村一起接应,一直舞到次日凌晨。奇怪的是,自从舞了火龙之后,蝗虫飞走了,收成也保住了。从此以后,舞火龙就代代相传。

  据悉,舞火龙在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间以及文革期间舞火龙曾经中断过,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得到提高,舞火龙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又恢复盛行了。

舞了火龙头 来年生男丁

  清湖村村民李志伦老人是舞火龙的热心组织者,每一年从扎火龙到最后舞火龙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他。

  据李志伦介绍,传统的火龙长达40米,直径20公分,重400多斤,需要30多个青壮年才能舞动起来。现在的清湖村居住着黄、李两个大姓,该村每年都出动4条火龙,黄、李两姓各出两条。舞火龙是繁重的体力活,从晚上六七点开始到十二点结束,平均每条火龙需要100人轮流更换,4条火龙一共需要400人,再加上协助放鞭炮的助手,观众更是人山人海,所以舞火龙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

  “舞火龙需先扎龙身,火龙的龙身要用两公分粗的麻绳,或者采集一种俗称为‘马屎藤’的植物作为龙筋,龙筋是整条火龙的支撑,然后折榕树枝扎成龙身,圆形的榕树叶作为龙鳞,取榕树根须作为龙须,带叶的榕树枝作为龙尾。龙头、龙角则需要用铁条烧焊成架子,装饰树枝树叶,手电筒作为龙眼,至此,火龙的基本框架基本就扎起来了。”

  据了解,扎火龙的工艺与舞火龙的动作都没有特别讲究。对于舞火龙,平时村里也没有专门进行培训,很多人都是临时上阵,不过神奇的是,即使是新手,一旦参加舞火龙队伍,所有的动作节拍都能够很自然地跟上。李志伦说,一般情况下,龙头谁都可以舞,但是当地传言,凡是结婚的舞了龙头之后,来年都是生男丁,因此龙头大多让给新婚男子。

火龙头需先采水 舞到半夜方尽兴

  舞火龙的时间一般是在中秋夜的晚上六七点。但凡民间民俗,皆有一定规矩,舞狮有采青,舞火龙则有采水。采青是舞狮的高潮,而采水则只是舞火龙的开端。

  “所有的火龙在舞之前都必须到水边去采水,仪式也很简单,在水边舞一下,望水而拜,最后将龙头探入水中,采水环节才算结束。”

  采水后的火龙,黄、李两姓,在各自的祖祠面前拜舞,然后穿街过巷,汇集到清湖村的牌坊进行“四龙会”。这也是清湖村舞火龙的高潮,火光闪闪,鞭炮声声,迷雾阵阵,火龙狂舞,一直从六七点舞到当晚十二点,才算尽兴。

  李志伦说:“扎一条火龙的成本不到一百元,但是真正费钱的是鞭炮,舞火龙时,要不断地放鞭炮助兴,鞭炮的烟雾、声响,再加上周边群众‘喔!喔!喔!’的喝彩声整个现场非常壮观。”

据介绍,每年中秋,每条火龙花的鞭炮钱至少5万,4条龙加起来的鞭炮钱就达20万,而这些全都是村民自发捐助的。

记者手记

中秋节重拾一种感动

  走进清湖村,采访李志伦老人,能感受到当地老人对乡土民俗的执着守望。而今中秋临近,李志伦又要开始忙着募捐、扎火龙了。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中秋习俗已经消失,大家都以为中秋只是吃月饼,吃完月饼就守在家里看电视而已,忘记了中秋原本是一个热闹狂欢的节日。中秋夜,放下各种俗务,打开各家各户的铁门,一起走到乡村广场,乡邻之间相互聊天,听鞭炮声响,看夜色迷蒙,在烟雾弥漫处,火龙狂舞,重拾内心的一种感动。火龙舞处,带来祥瑞,生活更加有寄望,心灵会更加充实,或许这就是传统节俗文化的内在张力吧。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