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化三千”五字赢得会试机会
张大猷出生于现在的花都区花东镇李溪村,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他曾参加广东乡试获得第一名,即解元,后来又中了进士,担任过工部主事、郑州通判、大名府通判、吉安同知、云南提学奉政大夫等官职。由于廉洁奉公,他每到一处都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其中在徐州和郑州治水更是造福一方百姓,甚至在徐州当地被老百姓建生祠奉祀。
而在花都、人和等地,更多传颂的是张大猷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张大猷在乡试中了解元后,要赴北京参加会试。从广州到北京路途遥远,走水路是最轻松的选择,但是收费相对昂贵。张大猷家境贫寒,无法筹集到那么多的旅费,而靠双脚走路到京城,又需要很长时间,会错过会试时间。
于是,张大猷找村里人借了一匹马,希望能在会试前赶到考场。无奈这匹马太瘦,等他赶到京城时,正好是会试当天,而且已经开考了,考官不让他进考场。这对张大猷来说,到京城赶考,家里已经倾其所有,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不仅钱白花了,还要再等三年才能参加。考场外,张大猷用尽浑身解数恳求考官,终于获得了同情,问了姓名后答应请示主考官。
主考官本想直接说不行,但出于同情,不愿意再刺激张大猷,便决定出一道难题,让他知难而退,于是传令:“如果他能站在马旁边,立即写出三千字的文章,就放他进来考试。”
面对这个难题,张大猷灵机一动,写下了“一子化三千”五个字,交给主考官。主考官看了,觉得张大猷很有才,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而张大猷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中了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工部主事。
八字藏头诗应对刁难顺利迎娶新娘
在人和镇,张大猷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家长用来教育家里正在读书的学子。而作为人和鸦湖女婿,他娶亲当天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张大猷15岁就中了解元,16岁娶妻,妻子是人和镇鸦湖村曹姓人家的女儿。娶亲当天,提灯笼的,扛彩旗的,还有吹锣打鼓、吹唢呐的,领着花轿,到鸦湖村接新娘。按照当时当地的风俗,新郎并不需要亲自到女方家迎亲,而是在家坐等新娘。
花轿到了,新娘家的亲属早就听说新郎有才,是个举人,决定在迎亲当天考考他的才学,于是把迎亲队伍拦在了村前一个叫“牛古兰门”的门楼前,要求以“老鸦湖村牛古兰门”八个字,作一首“鹤顶格”诗,也就是藏头诗,否则不让进村接新娘。
新郎不在,迎亲队伍里没有人可以即兴作诗,于是便马上让迎亲队伍中两名骑马护轿的人赶回张家,请新郎立即赋诗。张大猷听完题目,胸有成竹,马上在红纸上写下如下诗句:
老少平安衬马蹄,鸦飞看我上云梯。
湖中有水鱼能跃,村外无林鹤不栖。
牛郎织女今夕会,古今诗句我来题。
兰房不必重关锁,门里嫦娥是我妻。
张大猷刚一落笔,墨迹未干,护轿人马上策马飞奔至鸦湖村。女方亲属见新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的作出了诗,不仅按要求依次嵌上了“老鸦湖村牛古兰门”八个字,而且内容表达了不凡的志向,并融入了当天迎亲的喜事,不禁大喜,立即将迎亲队伍请进了门楼。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不仅是在鸦湖村,人和镇的很多老人依然会向晚辈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这首诗,对当地能拥有这么一位才高八斗的女婿自豪不已。
(杨黛清 通讯员/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