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版“百鸟朝凤”:曾响彻珠三角的“马务吹”
发布时间:2016-07-01
来源:白云区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最近,电影《百鸟朝凤》热播,讲述了陕西民间唢呐匠人技艺濒临失传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许多人因为这部影片而重新回去寻找百鸟朝凤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唢呐曲是民间丧葬之中最高规格的曲子,得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才能吹奏。在我区的马务村,曾经有风靡珠三角地区的唢呐吹打“马务吹”,民间丧葬或者喜庆以能请到“马务吹”为荣,有的甚至为“马务吹”更改婚嫁日期,“马务吹”堪称为白云地区的“百鸟朝凤”。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务吹”已经基本湮灭在城中村。
风靡珠三角:约请者甚众,有人家为其更改婚期
由吹、打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汉族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乐。吹打乐的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坐乐演奏于室内,行乐演奏于室外,特别是道路行进。“马务吹”便是吹打乐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马务村的唢呐吹打。
旧时广州人,无论婚嫁或者是出殡,都需要一帮吹打队。“马务吹”以人数众多、音乐气势磅簿而出名,遇见红事吹奏喜乐,遇见白事则奏哀乐。喜的时候,到处欢歌,悲的时候,悲泪涟涟,特别能够调动现场气氛。因此“马务吹”享誉四方,各地红白事都要前来邀请。甚至“马务吹”还成了一种招牌,凡是婚嫁丧葬之类的,能请到“马务吹”是一种排场的体现。当时由于邀请的人数众多,“马务吹”一时无法全部到场,只能按照前后顺序排期。马务村老村民萧庆全介绍说,当时有的人家为了约请“马务吹”,专门把原先定好的婚期进行更改。
“马务吹”出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除了广州地区,甚至清远、佛山、南海一带,都慕名前来邀请,以致人们一听到“马务”两个字,马上就会想起“马务吹”。但时至今日,“马务吹”已经基本湮灭。
“马务吹”所在的马务村位于黄石街,全村主要以萧姓为主。萧姓先祖在宋代的时候,从中原南迁而来,经过南雄珠玑巷之后,继续南下来到石井街的鸦岗村,在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一部分迁移来到了马务村。现在,马务村历经了近80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州一条典型的城中村,村面积达0.68平方公里,约有2000名本地人和近2万名外地人居住。由于这里交通便捷、房租低、近都市吸引大批外来工在此扎根。自改革开放初期多个国有工厂进驻马务村,逐步吸引农民工聚集开始,由于该村完整地反映我区,乃至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广州近郊城中村形成发展的历程,因此我省第一个农民工博物馆选址定在马务村。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马务吹”逐渐湮灭了。
专家建议:可邀老艺人传艺,适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没有人吹奏了,随便建栋出租屋收租一年的收入都比出去吹打赚得多。”80后的村民萧远生向记者介绍,在他小时候曾经看见过“马务吹”演奏队浩浩荡荡吹奏着锣鼓乐的情景。不过现在提倡文明丧葬,丧礼都是在殡仪馆举办,再也用不到“马务吹”,而年轻一代结婚,现在都是在酒店,采用西式婚礼,也用不到“马务吹”,“马务吹”日渐湮灭。
萧庆全认为,社会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致“马务吹”的日渐消失。“现在村里能吹奏的已经很少,年轻一代不愿意学,‘马务吹’算是走到了尽头。”
记者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获悉,我区在进行非遗线索普查的时候,有了解到“马务吹”,但是“马务吹”已经多年没有演出,老一辈艺人也流失,现在找不到相关的从业人员,线索随之中断。区非遗办负责人表示,如果找到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先记录相关吹奏的曲谱,邀请老一辈从艺人员举办培训班,将这项民俗文化延续下去,在适当的时候再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马务吹”的湮灭,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民俗文化专家陈庆风支招说:“‘马务吹’其实可以借鉴醒狮的传承,利用祠堂作为基地,由老一辈传授,传授后的‘马务吹’可以不作为业务经营,但是逢年过节或者重大节庆时候,可以与醒狮一起,作为本村流传的特色文化展示。”
(黄剑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