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文化白云】酌饮贪泉弃沉香,一片廉心照石门!

发布时间:2022-09-26 来源:区委宣传部 字体大小: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晋朝时,吴隐之上任广州刺史,登石门山无惧饮贪泉,赋《酌贪泉》诗一首,以明廉心;离任时,石门狂风暴雨,他弃沉香息风浪,以留廉志。吴隐之的清廉事迹,为历代所称颂。

  石门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江水奔涌不息,流转了千百年时光。风起南海,潮涌珠江,然徒留贪泉碑,百年风云变幻间安然矗立于江边,忆昔日盛景,看水涨水落,叹今日落寞。石门贪泉的历史印记正在岁月蹉跎中流逝,保护与传承之路迫在眉睫。或廉政教育基地,或石门贪泉景区,石门贪泉亟待以新角色新形象新面貌,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其时一片廉心将永照石门,更好地传颂千古,警示世人。

6.16贪泉遗址。石建华摄
贪泉遗址。

  上任治吏,饮贪泉明廉心

  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在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发现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途经此地时,吴隐之对侍从说了这么一番话,意思是:自己没有私欲,心境就能保持不乱。不少人到了岭南,就丧失了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吴隐之偏不信邪,来到了贪泉旁,俯身掬起一捧清水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为,人们都说这泉水,一饮就会滋生人的贪婪心。试想让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喝这个水,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

  一首《酌贪泉》,是吴隐之表达以操守高尚的伯夷和叔齐为榜样,必守廉洁的决心和意志。吴隐之拒绝腐败、清廉奉公的事迹代代相传,他是历代反腐清廉的化身,被称为中国拒腐第一人。后人为了纪念清官吴隐之,也为了警示贪官污吏,在贪泉旁树立了贪泉碑。


贪泉故事介绍碑。

  白云区政协委员、区文史研究者张实寻访获悉,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帝刘䶮厌恶贪泉的名字,将贪泉井填塞了。现在保留下来的石碑,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郡人右布政使李凤等重新在江边树立的。

  如今,站在珠江西航道岸边,仍能看到宽阔河道,但石门已不复存在,在石井街庆丰村段,唯独一块贪泉碑屹立不倒。这块碑高2.3米,宽0.8米,上书“贪泉”两个大字,并刻有吴隐之的贪泉诗,这是我国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拒腐碑,号称“中国拒腐第一碑”。该碑已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移存到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门前碑廊,现立于遗址的是复件。

  翻阅上世纪20年代历史旧照,可一窥贪泉碑旧貌。江岸上,贪泉碑屹立其中,碑上盖有贪泉亭,不远处,大树庇护。几近百年,徒留贪泉碑屹立于树林之中,不远处,石柱上刻有对联:“谁是临渊思结网,非关钓国始垂纶。”,这是清朝时庆丰走出的贡生张寿华所书,其还在石柱后的摩崖石刻上书写有“观渔”二字。

贪泉碑贪泉亭
上世纪20年代贪泉碑贪泉亭历史旧照。

  近年,贪泉碑周边成了公园式的村民活动场所,“吴隐之无惧饮贪泉”故事介绍碑立了起来。贪泉碑不远处,水月宫里香火尚存,三两村民在祈求美好祝愿。卖香油的档主称,除了每月初一和十五香火兴盛外,平日里附近的村民、外地香客也会来这祈福。

  职满离广,弃沉香留廉志

  吴隐之,字处默,年少时就高洁独立,操守清廉,任职广州期间,两袖清风。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吴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吴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其一生清廉,始终不渝,去世后被朝廷追赠为左光禄大夫。

  以贪泉遗址为起点,沿着珠江西航道顺流而下,即可抵达沉香沙岛,俯瞰沉香沙岛犹如一叶扁舟,安然横卧在航道中,将江水一分为二。殊不知,这里也曾记载着一段吴隐之的清廉往事。

  相传,吴隐之任职期满离开广州,当船行至石门时,忽然狂风大浪,几至覆舟。吴隐之暗觉蹊跷,心想莫非是船上有人做了亏心事?于是,他严厉审问家人及随从,最终得知是夫人受礼了一斤沉香。吴隐之大怒,呵斥道:“扔了!扔了!别让一斤沉香误我一生清白!”当即,他毫不犹豫将沉香投入江中,片刻,浪息风偃,船只得以继续远航。

  沉香落水之处,缓缓升起一座沙洲。当地百姓追慕吴隐之的清廉品质,便将这座沙洲称之为“沉香沙”,也就是如今的“沉香岛”。岛上,一块巨石映入眼帘,石中央雕刻的“沉香岛”三个大红草体字苍劲有力,石侧还刻有沉香岛典故全文,无声诉说着这座岛屿背后的清廉故事。

  除了沉香岛,为了表达对吴隐之的怀念,明朝后期,人们还在贪泉碑旁建起了一座吴隐之祠。张实介绍说,当时吴隐之祠石额书有“晋刺史处默吴先生祠”,祠门有联:“清拟夷齐,百世闻风顽懦起;绩留岭海,一诗厉操士民思。”上联讲吴隐之的清廉,激发顽者廉懦者立,下联以吴隐之的贪泉诗激励民众坚守操行,既表达了对吴隐之的赞美和怀念,又警示后人要清廉自守。祠内有匾,书“清风万古”四字,还摆放有吴隐之石刻像。

吴隐之祠
吴隐之祠(历史旧照)。

  可惜的是,“文革”后,吴隐之祠不复存在。张实介绍说,去年12月,区政协在研究发掘贪泉历史文化时,在贪泉遗址附近的小山坡顶上,发现树叶丛中横卧这一座石柱,拨去上面覆盖的树叶和水渍,“清拟夷齐,百世闻风顽懦起”呼之欲出。“消失”了数十年,吴隐之祠石门联的上联重见天日,再寻找,发现了数座石础,疑是吴隐之祠的建筑构件,但可惜始终未发现门联的下联。

吴隐之祠对联
吴隐之祠石门联的上联重见天日。

  写诗寻迹,建基地唤廉行

  王勃《滕王阁序》有曰:“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白居易有诗曰:“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唯向诗中得珠玉,时时寄到帝乡来。”范仲淹诗曰:“酌以广州泉,不易伯夷志。”……吴隐之关于贪泉的故事,为历代所称颂,文人雅士写下的诗文超过300篇。

  广东文史研究馆馆员谢顺彬是老石井人,他说,不少文人诗词都见证石门这个地方因贪泉而著名,因历史事件而留下追思,因风景秀丽而吸引游人,“石门返照”也榜上有名。正是因为石门有深厚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着美丽传说,加之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成为了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游览的胜地。他们或酌贫泉以表心迹,或慕书圣“曲水流觞”,或唱或颂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留下了一大笔文化瑰宝,增添了本地区的文化自信。

  曾想当年,小北江为西江、北江总汇,水量大,流速急,而流经这里时,要横穿西南走向的岩石山岗,河道收整,石门两岸群山对峙、壁石如门。每当朝阳升起和日落时分,满天霞彩与云蒸雾蔚的江水组成了一幅奇丽的景观。人们称之为“石门返照”,曾为宋、元、清朝“羊城八景”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石门返照”的景色和贪泉遗址已不复当年。昔日的“红棉水榭”、贪泉亭、吴隐之祠、控海楼已不复存在,如今,只遗留古炮台、古码头遗址、“红棉水榭”石栏遗迹、钓鱼台、摩崖石刻、吴隐之祠遗址、水月岩等,安静诉说着昔日盛景。

  逆流而上,一座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临江而建,因地处石门,取名“石门公园”,公园聚焦千古不变的“廉洁”初心,设有隐之亭、贪泉碑、清泉廊以及“廉传千古”广场等多个景点,融合了吴隐之恪尽职守、沉香弃海、卖狗嫁女等廉洁典故,以及历代官宦人士、文人墨客笔下关于贪泉的名篇佳作。

  “‘文革’前,这里有吴隐之祠,有宋湘题词的‘水月宫’,有‘红棉水榭’等亭台楼阁,是怀古休憇的好地方,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块‘贪泉’石碑孤孤单单地立在那里,没人对它膜拜,没人对它崇敬。而水月宫被利用为求神拜佛之地。”谢顺彬惋惜道,希望有着现实教育意义的“贪泉”能继续焕发出正能量,能够成为廉政教育基地,真正做到《滕王阁序》所言“酌贪泉而觉爽”,为静化社会的风气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当前,广州也正在大力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石门贪泉无疑是广州珠江沿岸中重要的人文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应该保护和传承的广州重要城市文脉。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张实建议把石门贪泉打造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原址复建吴隐之祠、红棉水榭等历史建筑供人瞻仰、参观,新建碑廊以展示丰富的名人名篇。同时建议建设石门贪泉景区,整体打造石门贪泉廉政教育基地,使珠江西航道成为产业高端、文化深厚、江景优美的滨江带。正如红棉水榭原有的一副对联所描绘的:“花映夕阳红,点缀石门无限好。水浮秋月白,依稀香浦有余晖。”

  文 | 陈淑娴

  图 | 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田秘 叶飞晴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白云融媒报料热线:020-86363906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