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白云区鹤龙四路南行,在龙归地铁站附近数百米处,从不起眼商铺旁的狭缝小道拐进,可以发现这里别有洞天:楼宇街巷之间,青砖、红砖建筑寥寥而立,各色小店铺充盈其间。这就是坐落在龙归街的龙归墟。
如今,时人已无法走进当年墟市的喧嚣故事,但繁华穿越过的老街巷,斑驳的墙面、布满青苔的砖瓦、带有墟字的街名、朦胧可辨的繁体字招牌等点滴旧痕,无一不在诉说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龙”替“牛”归,龙归墟延绵400载
据《龙归镇志》记载,龙归墟原名为牛归墟。据社塘碑、白泥岩碑记载,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这里已有多户人家聚居。相传,当时这里有一棵大树,附近各村农民劳作或牧牛后,常在大树下小憩,于是便有了摆卖花生、水果的小摊贩,进而有了杂货店、小茶馆,逐渐形成小集市。因每日黄昏农夫耕罢群牛归村时,这里人气最旺,故取为牛归墟。后觉此名欠雅,请文人墨客商议改名。
其时,牛归墟旁有小土岗,土名叫蛇山㘵(现市七十中校园),文人认为古人有“鸡称凤、蛇称龙”之说,于是从“蛇山㘵”借得一“龙”字,从“牛归墟”取一“归”字,以“龙”替代“牛”,将墟市易名为龙归墟,沿用至今。
时光流逝,龙归墟建墟至今已有400年。与滨河而建的墟市不一样的是,龙归墟地处平原沃土,并非坐落在河岸边。在水路当道的年代,距离龙归墟一公里左右,建有南元埠(亦称“南园埠”),为南村村与园夏村(旧时称“园下”)共建的埠头。现存于南村村的《南元埠碑记》记载,清代咸丰年间,南村和园下为方便船运,欲在石马村所属农用水圳挖深开拓运河,便于石马村义约堂,商约开拓运河并向石马送田20亩作为补偿的事宜。
长久以来,南元埠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清代中后期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花公路未开通以前,南元埠是龙归墟的主要货运口岸,从南元埠到龙归墟,沿路皆是石板路。每逢墟期,两只“南园渡”来往于高塘墟与龙归墟之间,运送两地货物。“龙归墟与外来货物来往,大多靠这个埠头。墟市的商贩从埠头处提取货物后,大多通过肩挑运送到墟市里买卖。附近的走墟人也可以经水路从埠头来墟市。”龙归社区古稀老人周钜明如是说。如今,该埠头早已不复存在。
●社学为心,喧嚣满盈街巷之间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龙归墟,现已难觅旧事。《龙归镇志》记述,新中国成立以前,龙归墟的街道以仁风社学为中心布局,有东、西、南、北、中5条街,有川坊12个,设鱼、衣帽、鞋、苏杭杂货摊档及海味、咸杂、饭面粉小食摊档,还有茶楼、烧腊店、瓜菜店、水果店、谷米铺、饼铺、屠宰铺、布匹铺、药材铺等。
龙归墟的中心——仁风社学,是一座仿岭南广府祠堂形制的建筑,坐东朝西,始建年份待考,曾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正门石额阴刻楷书“仁风社学”,上款“光绪元年重修”,落款依稀可辨“孙云”两字。该社学由南村、北村、柏塘、夏良、园下五乡共筹得八股资金建成,是龙归地区兴学育才、乡绅议事、乡村治安和调解纠纷的场所。
仁风社学是一座仿岭南广府祠堂形制的建筑。
三元里抗英期间,绅耆积极响应保卫家园的号召,派出丁勇参加牛栏岗战斗,一人牺牲。清末民初起,仁风社学作为乡公所办公场所、民间信仰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作为龙归乡政府所在地,直到1962年,被民政部门作为盲人就业工厂,之后改作残疾人居所、化工厂宿舍等。
上世纪30年代,夏良村在龙归墟北面新建了一座大川坊,主要摆卖谷米等农产品,并在大川坊东北面建了10多间新铺,主要是药材店、茶楼、理发店、肥料店、谷米铺、榨油铺等。自此,龙归墟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一。
让周钜明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龙归墟。上世纪50年代的龙归墟,有主街和平街以及西街,有和兴茶楼、北江茶楼、和记大饭店、永春堂药材铺、年丰米机等,也有油盐酱醋、车衣裁缝、制屐补鞋、水果烟丝等小商铺,还有卖柴地,专销木柴、山草等,并设有公称。整个墟市人来人往,甚是热闹。
龙归墟的各类小商铺旧址。
“龙归墟当时还有3个川坊,最大的川坊设有戏台,凭票看戏。小时候,戏台的保安也是盲人工厂的工人,他会带着我们小朋友免费看大戏和电影,或者钻进戏台里,十分好玩有趣。”回忆起童年时光,周钜明不觉笑道。
●品正货全,华侨商店显“侨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相继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及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龙归墟里的个体摊档、私营商铺,摇身一变,成为龙归供销社统一开设的店铺,有百货商店、华侨商店,也有茶楼、饼铺、药材铺等商铺,批发部里售卖着油盐酱醋、豆豉腐乳、咸杂等食品酱料,还设有粮站等。
这其中,有一间专门以外汇、华侨证交易的华侨商店。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缺乏外汇,而龙归一带出国发展的人甚多,赚钱后他们将外汇寄回家乡。“在华侨商店,可以买到别的商店买不到的商品,商品类型涉及衣食住行,覆盖方方面面,譬如单车、建筑钢材、食品烟酒、录音机等。”周钜明说,1965年左右,龙归墟设有龙归侨联会,专门处理华侨事宜。
龙归墟设有龙归侨联会。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八龙归婆乸窦”,言简意赅道出了当时龙归墟的墟期以及墟市特色。其时,每逢农历三、八墟期,后期延伸至每逢公历3、8日,龙归地区一带甚至当时大郊区一带均认为龙归墟的特色为“婆乸窦”,意为聚集很多妇人的窝,这道出当时龙归一带男人出国、出外谋生打工者甚众,而走墟、趁墟基本都是妇人的墟期景象。
在周钜明的记忆里,龙归墟最兴盛的时期是1964-1965年。当时经济困难,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不少个体生意又做了起来,到龙归墟趁墟者络绎不绝,购销两旺。上世纪80年代初,周钜明的弟弟在北江茶楼门前开了饼铺,母亲帮忙制作嫁女饼、月饼、面包点心等,后来搬到夏良新开设的商铺,直到1997年歇业。
商贸发达之余,龙归墟的公共配套也一应俱全,有龙归卫生院以及李氏正骨、跌打、中医、西医等医馆,还有龙归公园。周钜明回忆称,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干部促成班曾在墟市一栋老建筑开班,龙归公园是集训地,配套有篮球场、大沙池等,时不时有干部在该公园跳舞,他也曾在公园玩耍。
龙归卫生院旧址。
李氏正骨医馆。
●繁华落尽,记忆留存烟火之处
时移势易,1983年,龙归工商所认为龙归墟集市太小,不能适应工农业产品集散及群众购物的需要,建议由夏良村出地,以认股的形式建设新市场。1984 年,经白云区工商局批准,以认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每股100元,定期为15年)动工兴建新市场。1985年,龙归农贸市场建成,建有店铺40多间、川坊10座,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自此,龙归墟的集市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步入2010年,距离龙归墟数百米处的地铁三号线龙归站开通,周边商业综合体逐步建起,龙归地区的商业中心逐渐扩张。
走过400载的龙归墟,如今繁华落尽,垂垂老矣。老墟街巷之间,古老的青砖商铺或与红砖拼凑,或已成危房,更多早已化成现代民居,只留存几处残迹,可见斑驳的墙面、布满青苔的砖瓦、朦胧可辨的繁体字招牌,穿插在现代建筑之间,显得格格不入。
走过400载的龙归墟街景。
“这里就是北江茶楼,这里是米机,这里以前是龙归卫生院,这里就是解放军干部促成班所在地,这里是最大的川坊……”走在一条条老街中,周钜明指向一处处青砖、红砖建筑,或是一块为高楼所掩盖的地块,勾勒出龙归墟的旧日时光。
墟市里最古老的建筑——仁风社学,早已在2000年左右走向荒废,濒临坍塌。目前,其一期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门面装修工程初见成果,石门额“仁风社学”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花鸟等图案灰塑镶嵌其中。这座百年社学,正静待重现昔日的光与彩。
仁风社学的花鸟等图案灰塑镶嵌其中。
穿行在老墟之中,可见原来的和平街已更名为龙归墟祥云街,西街成了龙归墟祥云西一巷。街道上,还有一家家餐饮、杂货、便利、住宿等小店,酿造着一方烟火气息。而昔日的热闹喧嚣,已然成为老者心头的一抹记忆。
西街更名为龙归墟祥云西一巷。
文、图 | 陈淑娴
通讯员 | 周然 刘俊青
编辑 | 吴秋兰 罗盈盈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白云融媒报料热线:020-86363906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