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白云周氏族人的根在大南村,也就是龙归街南村村一带。南宋嘉定十三年,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第九代孙周仕龙、周遂禄在这里开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如今,周氏族人分居江高、龙归、嘉禾等镇街10余个自然村以及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瓜瓞绵绵。
800年开枝散叶,族人分居10余个村落
一座宗祠,正如同慈眉善目的长者,在历史长河中见证宗族的发展兴盛。在龙归街南村村,夏日红棉绽放,映衬得周氏大宗祠格外古朴大气,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就镌刻在其中,显示着周氏一族与这位宋代大家一脉相承的关系。
周氏大宗祠。
南村开村的周氏祖先为周敦颐第九代孙周仕龙、周遂禄。传说,两人因受命入粤为官,途经大南村,见此地环境清幽,适宜耕作,便先后在此落户。周氏开村先祖在南宋嘉定十三年迁居于此,过起了自给自足、淡泊悠闲的农家生活。数百年来,周氏子嗣勤勤恳恳,不断往外耕地,田地范围不断扩大,南村也不断扩展为“大南村”。
大南村理事会理事周浩发介绍,如今,大南村周氏一族迁居白云已逾800年,分居于南村、南岭、永兴庄、马沥村等10余个村落,从化、顺德等地均有周氏的族迹,甚至“开枝散叶”到海外,侨胞众多,海外周氏族人可达2万余人。“每年重阳节,我们几个村都会组织老人到祠堂聚餐,延续尊老传统,增进情谊。”
为纪念开村先祖,明末清初,周氏族人共同修建周氏大宗祠,由东西两座规模形制和装饰风格相同的祠堂组成,当地人称为孖祠堂。孖,是广州方言“双生”的意思,也寓意后代族人莫争斗、共进退。
周氏大宗祠为“三路三进二天井”的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建筑布局完整。
火红的凤凰木映衬下的周氏大宗祠。
孖祠堂占地面积约2848平方米,全祠为“三路三进二天井”的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建筑布局完整,祠堂里的木雕、灰塑、砖雕的工艺精湛,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现今该祠堂也是白云区乃至广州市鲜见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之一。
民国时期,当时番禺师范学校落户在南村孖祠堂,为整个禺北地区培养了很多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孖祠堂还曾作南村小学校舍。“那时下课了,人头攒动。”村里老人周巨钊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南村小学校长,他回忆说,当时小学吸纳周边学子前来求学,后来还扩大到初中,最高峰有近千名学生同时就读,周浩发便是其中的一名学生,他印象中孖祠堂的那棵凤凰树如今已成为热搜上的网红打卡点。
族人谨记爱莲说名篇,后世能人辈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氏后人始终将《爱莲说》视为必修课,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其中的道理。周氏一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周春、周汝钧、周启华等爱国、爱家的族人,他们或保家卫国,或捐资助学救困,荫庇后人。
周氏后人将《爱莲说》镌刻于周氏大宗祠内。
19世纪末,在江高镇南岗村(原番禺南岗乡),34岁的周氏后人周汝钧登二甲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刑部,与曾祖父周日新成就“一门两进士”佳话。周汝钧其后成为一名教育家和外交家,官至四品。其时,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引起了时人救亡图存的热潮。当年,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成立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京师强学书局,周汝钧亦参与其中,最终促成了北京大学的创立。周汝钧终其一生,不为自己谋私利,拒收贿赂,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其去世后,仅存十余柜书籍,丧葬费全赖兄弟、朋友资助。
回溯周氏族人历史,周启华是另一位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是龙归街南村人,清末毕业于番禺县慕德里司师范学校,曾就教乡间,后赴加拿大谋生。周启华民初回国与周驭威等人主持创办南村华侨肇福赠医局,为村民诊病,开启了华侨在村中慈善共济之典范。其间,周启华看到许多孩子因家贫失学,毅然将自家祖屋改作校舍,用侨汇添置桌椅、教具。周启华自任教师,因教育有方,深得村民欢迎。1922年,在众多乡侨捐资襄助下,他创办了“东园学塾”,后改称私立“培英小学”,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200余人,成为当地一所较好的学校。学校充分照顾学生家庭,提供部分膳宿,并对部分贫苦好学的学子给予减免学费、膳费等优惠。后来,周启华生意失败无力续办,村里热心人士集资创办学校,他还无偿提供原有校舍,创办“南村第三保国民学校”。“结业家资尽,园留桃李芳。清贫无足吝,曾幸育贤良。”周启华常以诗文自勉,这也是他一生心迹的写照。
如今,在南村还能看到南村华侨肇福赠医局的身影,现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继续为村民服务。
南村华侨肇福赠医局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继续为村民服务。
周氏族人遍布海外,百年间团结一心互帮互助
周氏一族华侨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南村周氏一族旅居海外的有2万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在海外,族迹遍布十多个国家。
周浩发介绍,150多年前,清政府腐败,经济衰落,以耕田为生的周氏族人生活难以为继,不少周氏族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在清末民初,不少周氏族人到世界各地开铁路做矿工,其中主要以加拿大、南洋一带居多。
早期的华侨出国多为谋生,很少携带家眷。他们将书信、银钱寄往家乡赡养家眷、维系亲情,这就需要有专门接纳海外华侨书信和汇款,并把信和钱转递到侨属手中的机构。1887年,南岭人周同开等4人在龙归街丛桂南大街租了一木楼房开店,号广安,专门从事接收和转递海外华侨书信、汇款的业务。两年后,周同开等人把广安转让给南村,为了表明广安归属南村所有,改名“广安(洪记)”,业务惠及南村、科甲、花县等地。据悉,广安的经费由侨胞捐赠,并在汇款中扣佣金,结算若有盈余,则为南村办福利事业,如支持赠医局、修桥整路及办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为继续保持与海外华侨联系,广安派人往香港开办分号,大南村安怀堂发动捐款购置了香港广安会址。
生活在海外的周氏族人团结一致,大南村安怀堂便是凝聚海外周氏族人的一个百年侨团组织。1906年,旅居加拿大的龙归街南村乡亲在温哥华创办大南村安怀堂,为乡亲的通讯和居住提供便利,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历年来,大南村安怀堂支持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捐资助学救困、协助解决农田水利难题等。作为一个百年侨团组织,大南村安怀堂每年都举行庆典活动,加强联谊,团结乡亲,传递家乡的信息,让乡亲了解家乡的变化。
文 | 方洽旋
图 | 石建华 罗旻力
通讯员 | 苏祖怡
编辑 | 田秘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