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白云族记】叶氏:扎根白云数百载,代代传承好家风

发布时间:2024-09-26 来源:区委宣传部 字体大小:

  “叶,草木之叶也。”叶姓起源于春秋末期,发源地为河南省叶县。白云叶氏自南宋以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据记载,叶氏入粤始祖乃南宋丞相叶正简,其生七子,衍迁两广各地,下脉叶裔已发展到200万余人。其中,白云叶氏主要分布在松洲街松北联社、鹤龙街彭边村、龙归街夏良村等。数百年来,白云叶氏族人虽未聚居一处,却共同传承着祖先勤学、淳朴、正直的优良品德,秉承浓浓的家国情怀,让家族荣光在岁月长河中大放异彩。

  松北叶氏于南宋开创

  彭边及夏良叶氏自清朝迁入

  经过绿树成荫的松溪花园,记者见到了躲藏在民居群里的叶氏大宗祠。松北叶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2000年再次重修,占地面积808平方米。叶氏族人自南宋迁入至今,已在松北联社繁衍生息近800年,历经30余代人,现有后人上千人。

ea4790a8db1c440c9393ed08611a0a40.png

  松北叶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2000年再次重修。

  据记载,松北于南宋年间由叶、李、邓、刘四大姓氏族人开村,其中叶氏始祖叶朝议公(朝议为官名,始祖名字已不可考)在24岁时,因战乱从南雄珠玑巷逃难至松洲岗。当地村贤汤公见其隐居耕读,勤勤勉勉,遂将女儿许配给他。之后,朝议公在松北地区辛勤创业,后获朝议大夫一职,开创松北叶氏一脉。

  松北村民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松北村很多叶氏前辈前往港澳、东南亚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部分叶氏重返故里,建设家乡。据说该村内一棵有着60多年树龄的簕仔鱼木,便是叶氏祖先从东南亚带回来的,每到春夏之交,簕仔鱼木便进入盛花期,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团点缀枝头,分外美丽。

1722585035123081869.png

  松北村内的簕仔鱼木花开美丽,据说是叶氏祖先从东南亚带回来的。

  与松北叶氏不同的是,彭边叶氏及夏良叶氏均为清朝时迁入。其中,彭边村的开村始祖为叶伯余,于清代康熙年间从平沙白沙湖迁入该村落地生根,现村内族人400余人。夏良叶氏大太公为叶一臣,其父叶元道于1885年前后由白云石马、白沙迁出,并定居夏良,其后代一支留在夏良村发展,另一支迁居至钟落潭镇良田村大公岭。夏良叶氏一支已历经32代,繁衍族人1000余人,族人遍布海内外。

  彭边村的叶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于2007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风格古朴。夏良村的叶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于1996年重修,占地面积378平方米,紧邻篮球场,人气旺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两村叶氏族人会到对方祠堂联谊,举办舞狮表演,开设宴席。

  尊师重学人才辈出

  或兴建学堂或投身革命

  作为扎根白云大地的众多姓氏之一,数百年来,叶氏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其中不乏栋梁之材,他们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教育事业上孜孜不倦,在革命征途中挥洒热血。

  兴学校以端士习。在距离彭边村叶氏大宗祠不远处,记者看到了古色古香的德士家塾。这座家塾始建于公元1800年前后,于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在彭边叶氏族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叶氏后人学习知识、培养优良品格的场所。

  德士家塾的修建者叶德士,是叶伯余第十二代孙,家有四兄弟,其为长子。由于家境贫寒,叶德士自小到城里谋生,因待人忠厚老实,工作勤奋努力,又热心广交各界朋友,经数年努力,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商行——德士商行。因经营得法,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财源滚滚。德士公发达后不忘本,捐资在村里建立学堂,供家乡孩子读书,每每上课,家塾内座无虚席。最为人称道的是,德士公以其财力为保障,供后人免费读书十年,至民国年间,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教育程度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尊师重学、礼义廉耻的优良作风。

  鹤龙街叶氏联谊会会长叶卫辉介绍,曾在德士家塾就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叶青华便是其中之一。叶青华祖籍是鹤龙街彭边村,为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受革命思潮影响,他在1926年7月毅然回国,参加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青华任广东省新华书店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享受国务院厅级待遇。

  传承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遵循祖训弘扬好家风

  锣鼓喧天,醒狮舞动,村民摩肩接踵上前观看,这是白云叶氏曾经的过年场景。松北联社86岁的长者叶锦威回忆说,以前村里每年春节都有舞狮的传统,几十名青年舞动两只大狮子,从上午10点舞到下午6点,从村头舞到村尾,向家家户户采青、讨利是,村民摸狮头、求吉祥,场面非常热闹。现在村中已无如此大型的舞狮习俗,但逢年过节还会举办舞狮展演。

  松北村民叶志强回忆,村中簕仔鱼木的旁边原本是一条河涌,水质清澈,以前每年端午节都会在这里举办赛龙舟活动。1982年,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不再取用河水,河涌便被填埋了起来,铺上地砖,建起小凉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广场。

  每年清明后四天,彭边村叶氏、夏良村叶氏都会组织族人,到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颜峰村,拜祭太公叶颙和太婆陈氏墓。每逢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两个村的叶氏族人都会在祠堂内设宴。每年都会在祠堂挂上精美的装饰灯,寓意添丁,庆祝叶氏族人繁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曲艺爱好者、松北村村民叶楚杨牵头,组织成立曲艺社私伙局,经常组织粤曲表演。叶氏大宗祠重修后,私伙局的根据地从村卫生站迁到祠堂来,每周进行演出,引来不少听众。夏良村的叶氏大宗祠,现为老人之家,用于休闲娱乐及族人饮宴、祭祀。彭边村叶氏大宗祠如今已不对外开放。

1f472932adfd40f29be46c3ae8c1d118.png

  夏良村的叶氏大宗祠,现为老人之家,用于休闲娱乐及族人饮宴、祭祀。

ac527bda2ff348a284132f91f0ed7745.png

  彭边村叶氏大宗祠,长者翻阅叶氏族谱。

  “出来揾两餐,唔贪唔婪,唔偷唔抢,正正经经。”谈到祖先传下来的家风家训,松北叶氏村民异口同声地说出这句话。彭边村叶氏、夏良村叶氏后人也纷纷翻开族谱,向记者展示“矢勤矢俭,力图自强”等叶氏祖训,他们表示,祖先留下来的都是朴素的做人信条,一代代族人传承至今。

  文 | 张智虹

  图 | 张智虹 郑智勇

  通讯员 | 刘凤鸣

  编辑 | 吴秋兰 李杏婵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