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委宣传部 > 文化长廊

【白云族记】凌氏:南宋名将隐居广州,爱国精神延续700多年

发布时间:2024-09-26 来源:区委宣传部 字体大小:

  “爱国,为民,忠君,永不仕元。”这是石井街潭村凌氏家族家规家训的精髓,而制定这个家规家训的,是南宋末年爱国名将凌震。因为职务调动,凌震调任广州,成为了广州凌氏的第一代先祖。自南宋末年以来,他的爱国精神在凌氏后人中一代代传承。

ea4790a8db1c440c9393ed08611a0a40.pnge367e7c01c4f4926ad104eacd8683ac0.png

文祥凌公祠。

  ◎国破后隐居广州留下永不仕元家训

  凌国能是凌震后裔石井凌氏潭村房的一员,他说退休21年,只做了一件事:理清凌震家族的脉络,制作凌震家谱。“我们凌这个姓源于姬姓,根据史料记载,从周文王姬昌的第五代孙姬阅起,开始以‘凌’为姓,凌震是姬昌的第七十三世孙。”凌国能说,在岭南地区,聚居着不少凌氏族人,以凌震为代表的广州凌氏支系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据《凌震家谱汇编》记载,凌震1216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28岁时考上进士。“1244年到1253年期间,他在福建任职,具体职务我们没法考证。”凌国能说,37岁左右,凌震调任广州,任职广州军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南宋端宗景炎元年,也就是1276年,凌震任广州都统,品级为二品,当时他已经60岁。两年后,因凌震抗元有功,宋端宗下诏嘉奖,并任命其为广东制置使,升为一品,掌管广东军政大权,统领抗元斗争。

  “在元军南下,大举进军广州时,凌震毁家举旗,带领军民和家人与元军作战数十次,曾三次从元军手里夺回广州城。”凌国能介绍,因为凌震带领军民拼死抵抗,元军夺取广州城受阻,曾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的官职(元朝时期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对凌震进行劝降,被他毅然拒绝。此后,凌震依然率领军民与元军对抗,经历了大小战役数十次,但由于兵力悬殊,1278年12月,凌震在一次战斗中惨败并受伤,但是他没有放弃,带领余部在如今的广州黄埔庙头南海神庙所在地,准备强渡番禺化龙地区,却再次兵败,被迫退出广州。

  退出广州后,凌震率领剩余兵力奔赴新会崖山准备同大部队汇合,被元军围追堵截,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死里逃生,侥幸避开了元军的追杀,隐藏途中。此时,宋元已经在新会崖海开战,随后宋军战败,当时的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隐藏在途中的凌震前行无主,后撤无路。战事结束后,他潜回家乡,从此隐居在广州东圃宦溪,愤懑而终。隐居期间,他给后人制定了“爱国,为民,忠君,永不仕元”的家规家训。

  ◎继承先祖遗志凌氏后人人才辈出

  “凌震与文天祥是挚友,同样忠君、爱国、为民,宋端宗给他的嘉奖诏书里,赞誉他‘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维纯诚,深用咨叹’。”凌国能说,凌震一共有13子1女,13个儿子除了当时个别年幼者,其他的都参与了抗元战斗,协助父亲抗元,包括孙子辈成年的也全部投入了战斗,一门三代忠烈。

  凌震的13个儿子有的战死,有的被打散,还有的为避战乱散居各地。其中,第十子凌方达在南宋灭亡后,为避战乱及元军征召,辗转避难,1286年落户于现在的石井潭村,也是该村的凌氏始祖,被称为潭村房。

  后来,第十一子凌方敬的次子凌祖兴也因避难来到石井潭村,成为潭村井头房的始祖。目前,凌氏家族已经在石井潭村繁衍了30多代,共3000多人,但是不管繁衍多少代,他们都谨遵祖训。“在元朝期间,凌震后裔没有一个人当官,但是大家并未放弃读书。”凌国能介绍,蛰伏近百年,从明清时期开始,凌震后人又开始人才辈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凌淑华就是其后裔。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的凌扬藻,就是来自石井潭村,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兼学者,著作很多。凌宁也是石井潭村人,是体育战线的精英,1966年代表国家参加第一届兖州新兴力量运动会,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凌礼康21岁到香港谋生拼搏,经过30多年创业,先后在港、澳创建了8家公司。改革开放后,他积极参加内地建设,在潭村捐建小学、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凌礼康对家乡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改革开放初期,村里经常停电,他捐赠柴油发电机。村民出行不方便,他捐赠8辆中巴,开设专线。他还设立了福利基金会,投资了工业园,所得收入都用于家乡的发展。”凌国能介绍说,凌礼康为家乡所作的贡献还有很多,他曾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四座祠堂见证凌震后人在石井的发展

  目前,在石井潭村一共有文祥凌公祠、帝生凌公祠、观遂凌公祠、从政凌公祠四座祠堂。其中,从政凌公祠为凌震第十一子井头房后人所建,另外三座祠堂都是潭村房后人所建,均建于清朝期间,帝生凌公祠是凌震后裔迁居潭村后的第一个祠堂,建于1708年。

c4d7b0a617524ff79dd84fd9d3a5144e.pngdd0da4c30f00471aa2da3d732a47c614.png79e9da888fba42fa9ba18a55f2e13f79.png1b128248ec6c4aeca89cd0f894c20280.png

石井潭村一共有文祥凌公祠、帝生凌公祠、观遂凌公祠、从政凌公祠四座祠堂。

  记者走访发现,这四座祠堂风格统一,规模大小相近,有专人管理,每天上下午定期开放,除了祭拜、缅怀先人,这些祠堂至今仍是附近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心。其中,文祥凌公祠地处村里的中心位置,最受群众欢迎。文祥凌公祠建于1787年,祠堂天井内种植了不少绿植,祠堂内安装了电视、茶台等,还摆放了不少桌凳,每天都有不少人在这里喝茶、聊天、看电视。除了祠堂大堂神龛供奉着凌氏先祖,在祠堂右侧,还张贴着一张凌震身穿铠甲的大型画像。

66e978692af04875a4d3aefe1e763018.png
文祥凌公祠内摆放茶台等物品,供村民喝茶聊天用。

ee95e4d3f92b4ddfa7715282b184be73.png
文祥凌公祠祠堂右侧,张贴着一张凌震身穿铠甲的画像。

  “张贴这张画像,是希望我们所有凌氏后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先祖凌震,也希望他的故事能在凌氏族人中代代相传,他的精神能被所有后辈继承。”凌国能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后人都在研究凌震的事迹,包括他自己,他也参与主编了《凌震家谱汇编》,不仅汇聚了“凌”这个姓氏的起源,也详细介绍了凌震后人各房的发展情况,“我们希望通过《凌震家谱汇编》,让所有凌氏后人以先祖凌震为榜样,为家族的发展增光添彩。”

  凌国能说,虽然朝代更迭,但当年凌震留下的家规家训精神内核没有变,而且在不断与时俱进。“我们现在有新《家训十则》,从当年的爱国、忠君、为民,发展到讲道德、务孝礼、诚信善、勤奋学、创立业、家和睦、慎交际、强体健、效国家、戒赌毒。”凌国能说,凌震家族从福建莆田迁居广州已经760多年,在石井潭村发展到了30多代、3000多人。记者了解到,凌震家族迁居广州后,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至今仍保留了闹元宵、舞狮子、舞火龙、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不同地方的凌震后人会通过赛龙舟、闹元宵等活动互相走动,保持密切往来。

文 | 杨黛清

图 | 伍世柱

通讯员 | 邹月明

编辑 | 田秘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