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谢家庄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灵活运用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联动治理机制,推动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将一桩桩“小事”转化为村民的暖心实事,有效促进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一、“大党委”凝聚“大合力”,引领基层治理新效能
谢家庄村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团体共18家,下沉党员312名。为充分挖掘党员及社会力量参与村庄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村“大党委”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大支部”。自“大党委”成立以来,持续深化办实事“双微”行动,每年联动成员单位至少领办1个民生微项目,并通过联席会议推进落实。同时,经济社“大支部”每年至少推进完成1个项目,通过党建联建,整合资源,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团体,有效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在教育领域,谢家庄村“大党委”与谢家庄小学紧密合作,于2024年上半年开展了一系列洪拳教学活动,不仅让洪拳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洪拳教学活动
二、村规民约“规”出治理新秩序,“约”出文明新风尚
一是集思广益,共筑村规民约新篇章。谢家庄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软实力”作用,将符合时代要求及群众关心内容纳入其中。并且村规民约修订程序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一报告”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驻村法律顾问严格把关,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二是多渠道宣传村规民约,营造和谐乡村氛围。通过改编村规民约顺口溜,在党建公园、村委会等处设置村规民约宣传栏,发放村规民约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倡导村民树立遵纪守法、爱国爱村爱家文明新风尚。三是教育引导与惩罚并重,确保村规民约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结合股份分红分配进行惩戒,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的能力。四是激活村规民约,强化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治安方面,明确对涉警情案件的房屋所有人进行批评教育、暂时查封、扣发股份分红等措施,增强了房屋所有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对存在治安风险的物业起到强烈震慑作用。
宣传村规民约
三、探索“围院式”管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积极探索“围院式”管理机制与策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强化治理机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村民议事协商平台,积极引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规范停车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二是提升治理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增设停车位、闸口、岗亭、视频监控、总控中心等设施,并扩大治安联防队伍,对车辆、治安进行全方位监控,使社会治安力量得到大幅增强,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三是规范秩序管理,增强群众安全感。组织企业保安员常态化开展路面巡逻,及时上报消防通道堵塞隐患,方便机械化保洁清扫,为村民提供志愿服务。四是整治环境卫生,提升群众幸福感。设置闸口针对乱摆卖、宰杀活禽、偷倒垃圾等行为进行劝阻,有效保障了食品卫生安全,提升当地卫生水平。
村入口处闸口
四、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治理新篇章
谢家庄村红色资源众多,大力传播红色文化,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一是以村党群文化广场和广场党群服务站为阵地,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做好红色文化、红色历史、村史相关文字、图片、实物等素材的展厅,并在村内党建文化广场展播红色影片,让村民了解历史,珍惜当下。二是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与广东省团校(广东省青年政治学院)共建,培育了一只谢家庄村红色文化少年宣讲队,宣讲队员课余期间为来访群众提供讲解。
谢家庄广场党群服务站
红色文化少年宣讲队
五、夯实村级集体经济,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一是盘活历史留用地,重塑基层新面貌。加快已签订意向协议的历史留用地的前期流程,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持续推动剩余13亩留用地的招商工作,吸引有潜力的投资者和企业入驻。同时推进云麓花城项目村社返还回购物业的建设,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推动社区慈善发展,多元增加资金来源。成立社区慈善基金,发动12家企业及个人募捐,共募集资金共计5.5万余元,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推进民生实事事项,培育社区慈善基金活跃度,推进基层治理。
慈善义卖活动
六、聚焦民生服务“小切口”,实现社会治理新成效
一是聚焦重点人群,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睦邻大使”。整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广场等资源,聚合社工、社会组织,建立“三社联动”(民主理事会、睦邻大使、党群服务队)专业队伍,提供帮学送学、文明劝导、走访慰问、卫生清理等服务。二是创新特色医养服务,引领健康新风尚。谢家庄卫生站家庭病床,主要为脑梗死后遗症和骨折病人提供后续康复治疗、慢性病管理,宣传讲解慢性病的防治,预防慢性病并发症等服务,截至目前累计为31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同时谢家庄颐康服务站通过整合辖区内资源,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温馨、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2023年2月至今,站点为长者提供文体教育1666人次、养老服务向导118人次、日间托管21人次、助餐配餐959人次、生活照料等服务3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