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信息

[南方日报]同心共筑幸福街 同德奋进新时代

——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成立30周年,水乡街区崛起现代化活力新城

发布时间:2024-12-02 来源:区委宣传部 字体大小:

  南方日报记者 谭超 李鹏程  三十年砥砺奋进,三十年春华秋实。

  1994年11月18日,白云区从石井镇划出同德村(包括横滘、上步、粤溪、田心、鹅掌坦等5个自然村)及新建的大型居民区,设立同德街。今年11月18日,同德街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日子。30年来,同德街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政府、居民、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同心协力下,从昔日的水乡街区蝶变为今日的现代化活力新城。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同德街是白云区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一直是重中之重。

  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开通,同德街分布了4个站点,曾经的交通短板转变为发展长板;作为白云区首个整村改造项目,田心村成功实现了从老旧村落到现代家园的华丽转身;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公园,一条条清风徐来的碧道,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白云广附同悦实验小学纷纷建成启用,琅琅书声折射着优质教育资源从量变到质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同德院区的落户,有效缓解了15万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30年来,同德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医疗教育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烟火气越来越浓,群众收获感越来越强,奋力绘就“幸福同德”多彩和谐的实景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征程上,同德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白云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贡献同德力量。

  大道如虹

  架筑立体交通网,拉开发展新格局

  同德的地名折射出人们涉水远足的热望:上步村的“步”,即码头“埗头”;鹅掌坦的“坦”,指河中的沙洲;横滘村的“滘”,意为分支河道……这是深埋在同德先民心中“突围”的火种。

  曾经,西槎路是同德居民进出的“华山一条路”。

  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对同德围开展综合整治,同德街从水乡到城市的蝶变,离不开广州市为同德街交通建设锲而不舍的努力:

  公交线路不断注入,打通同康路。地面用地有限,那就在增埗河上架起同德围南北高架。地下溶洞密布,那就回填补缺,让地铁顺利开进了同德。

  走在今年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西槎路上,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沿线绿意盎然,外立面时尚升级。“不只是道路更宽敞了,城市也大变样了!”街坊李阿姨一边散步,一边点赞。

  事实上,随着同德围南北高架、广州地铁8号线的相继开通,同德街早已拥有了立体现代交通网络。西槎路提升工程,更像是一块不可或缺的“补丁”:不仅要快起来,还要绿起来、美起来!

  道路,既是一个城市的“骨骼”,也是城市的“封面”。

  今年,西槎路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同康路的大中修工程也已全面竣工,道路焕然一新,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西槎路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全线安装智慧灯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早上来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整个人都精神多了。”李阿姨脸上洋溢着笑容。

  西槎路上步桥拓宽工程(新桥)、旧桥加固工作也全部完工。“新桥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现在过桥比以前快多了。”一位司机师傅如是说道。

  如今,同德逐步实现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成为一片通达四方、人群聚居、资源涌动的发展热土。打通“城市经脉”的同德街,正阔步迈向新时代。

  贯通东西

  衔接白云新城,打造10分钟地铁圈

  “下一站,同德。”让同德街坊津津乐道的,是广州市地铁八号线北延段的贯通,在同德街设置了鹅掌坦、同德、上步、聚龙4个站点,密度之高在全市罕见。

  “地铁开通的第一天,我就去了趟荔湾,逐个地铁站拍照留念。”同德街居民黄伯至今对四年前地铁的开通记忆犹新,“从同德坐地铁到陈家祠,只需7分钟。按照往常,坐公交遇上早晚高峰要一个小时。”

  9月10日,位于西槎路东侧的上步站A口投入运营,惠及周边5万人。至此,上步站3个出入口全部开通。

  同德街坊对地铁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老党员李伟庭分享了一个细节:“街道老年人口较多,同德街道地铁站的出入口,绝大部分都设有电动扶梯,展现了城市的温度。”

  地铁加码建设,同德提速不息。

  目前,广州地铁十二号线聚龙站前期征借地工作已完成,未来将进一步拉近同德街与广州核心区的距离。

  十二号线对白云区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拥有了东西走向的地铁大动脉。西部的同德片区、白云站衔接中部的白云新城,将打造10分钟地铁生活圈。

  城市的繁荣,无不是从交通开始的。

  飞驰的地铁带来大量的人流、财流、信息流,推动着生活环境、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的迭代更新。

  10月1日,学山同德里文化艺术街区开业,这个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集吃住行、文化艺术、游购娱于一身,就在鹅掌坦地铁站上盖。

  这是同德街打造地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同德街积极融入湾区新岸、广州时尚之都区域规划发展,发挥与世界级交通枢纽广州白云站相邻的区位优势,传统产业正焕发出全新活力,现代商贸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时尚创意产业持续汇聚。

  “地铁开通对我们招商帮助极大。鞋服行业、跨境电商、科创公司抢滩进驻,以往的价格洼地现在成了价值高地。”西城·智汇PARK总经理钟钊介绍。

  西城·智汇PARK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前身不过是西城物流仓储基地。如今,经过更新改造,已蝶变为一个独特的森态墅式办公社区,融合了现代多元与低密度花园式的办公环境。

  “我们全力以赴做好地铁沿线综合体的升级改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高质量的地标、载体精彩亮相,成为同德城市面貌的新名片,也成为同德经济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同德街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贯穿西槎路的地铁8号线作为辖区经济发展的主轴,同德街全力构建宜居宜业、多元创新、活力迸发的街区。一个轨道上的新同德,正以活力、繁荣的姿态跃然眼前。

  爱的守护

  “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形成

  30年来,同德街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建设幸福同德浓墨重彩的一页。

  从最初的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门诊部,到后来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同德院区(下称“同德院区”);从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构建“1+3+N”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同德街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全面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新期待。

  曾经,同德街群众也面临过“就医难”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推进,大量老城区居民迁入同德。“许多从荔湾迁来的老居民,习惯了便捷的医疗服务,初到同德时,感觉缺医少药,尤其是缺乏三甲医院的服务。”同德院区门诊主任李大鹏回忆道。

  2012年,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重点推动优质三甲医院分院落地同德。2017年,同德街首家具备全科门诊、住院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同德院区正式落成,有效解决了同德15万居民的就医困难。同德院区和本部的医务人员实行统一管理与调配,确保同德街坊真正实现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今年,同德院区启动升级工程,将四楼的综合办公区和门诊区整体搬迁,推动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预计年内即可投入使用。“将来我们可以支持外科、骨科、妇科做一些复杂手术和高危手术,病人不需要再转移到本部。”李大鹏表示。

  近年来,同德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整合辖内医疗资源,推动同德院区和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老慢精”患者管理、愈后康复、课题研究等方面共建合作,构建一个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近日,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田心院区(以下简称“田心院区”)投入试运营,设有全科、中医理疗、儿科、老年人和慢病免费体检等服务,惠及田心村2万名居民。

  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就医体验,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白云区率先开设了社卫病房服务,并推出了家庭病床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实现了连续、可持续的医疗服务。”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佩儿介绍。

  新姐是同德街的老街坊,她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家附近,看病开药都能满足,再也不用跑到外面大医院折腾了。尤其是中医特色服务,针灸、推拿等都非常受老年朋友的欢迎。”

  近年来,同德街以积极盘活集体物业、整合公配物业、挖掘社区“微空间”等方式,构建“1+3+N”社卫服务体系,在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先后落地了横滘院区和田心院区、鹅掌坦村健康服务阵地,在20个社区设立32个健康体检和慢病随访点,真正实现了15分钟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半径。

  同时,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关系,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

  健康守护,没有尽头。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同德街孜孜不倦的追求。

  教育提质

  “内培外引”并举,构建优质学校矩阵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体育课上,同德小学的孩子们总是快乐地奔跑在足球场上,突破、传球、射门,画出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今年,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南方中英文学校正式划拨给同德小学,校园面积从原有的9500多平方米扩大到21500多平方米,整整增加了一倍多。

  “把墙推倒,两个校舍合二为一,现在我们的校园有2万多平方米,增加了一个运动场。”校长邵曼红兴奋地说,“以前我们的生均活动面积是不够的,现在绰绰有余了。”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理念在同德街深入人心。

  体育特色教育一直是同德小学的优势,同德小学的孩子每人都有一个足球,个个都是小小足球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青少年校园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称号。

  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在同德街,同德小学的喜人变化不是个例。白云区坚持“内培外引”并举,在同德街打造优质教育矩阵。

  一方面,同德小学、明德小学等老牌学校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焕发新生,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完善教学设施。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动省市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把名校办在同德群众家门口。

  “做梦都没想到,村里的孩子也可以入读省市名校。”2022年9月,作为田心村旧改配套小学,白云广附同悦实验小学正式开学。2020年,白云区与市属名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广州白云广附教育集团。

  白云广附同悦实验小学是集团成立后创立的第一所公立小学。学校共设置有24个标准班级,同时配备美术、舞蹈、书法等多功能班级,可容纳学生约1100人,正全力打造为同德街乃至白云区教育的新标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尤其是近10年来,白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事业持续进步。

  2015年,拥有公办完全中学的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同德校区启用,填补了同德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空白,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和示范性高中的配置,引领了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作为白云区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同德街共有公办小学4家、民办小学2家、公办中学2家,学位能完全满足辖内学生入学需要。幼儿园16家,其中公办10家、民办6家,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2%以上,形成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30年春风化雨,同德街的孩子,在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记者手记

  喜看人间烟火地 迸发都市新活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是记者走访同德街最深刻的感受。

  米浆倒到布上,不一会儿,一碟地道的布拉肠便热气出锅。德记传统布拉肠粉,这家25年的餐饮小店,升腾起同德街巷的生活气息。

  从同德街起步,周成芝螺蛳粉已开遍广州各大商圈,位于侨德社区的老店如今还保留着“周记柳州螺蛳粉”的招牌,一批批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体验嗦粉的酸爽……

  “小区出门,散步到上步桥下,一条路上可以饮茶的地方有二十多处。你们随便提起哪家,我都知道!”现年75岁的同德街同雅苑社区居民朱少芳,退休后常会约三五好友“围炉煮茶”,回忆往昔岁月。

  开业40多年的华丽宫园林大酒楼,早茶点心、午晚饭市都保留着传统老味道,是白云区粤菜师傅饮食文化推广基地。

  梁国治是石井人,做厨师出身,如今是华丽宫园林大酒楼经理,他告诉记者:“同德历史上属于大石井,我们习惯叫同德大队。酒楼从厨师队伍到管理团队,大多还是石井子弟。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白云街坊婚宴的首选,见证了无数的新人喜结连理,他们的下一代结婚摆酒还是会选择华丽宫。”

  与老广们青睐的茶楼交错而立的,还有现代化商圈,业态更潮更新,散发着“硬控”年轻人的魅力。

  今年,学山同德里文化艺术街区开业。“从此,我们全家人不仅有了购物娱乐的新去处,还有了感受潮流文化的场所。”家住附近的市民苏女士表示,她最喜欢夜间的学山同德里,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走出家门,是美丽新天地;回到社区,是幸福新家园。

  每到秋冬时节,流经同德的石井河两岸一片葱茏,如霜绽放的异木棉引来无数游人拍照打卡;建拦河枢纽闸泵站宛如亭台静立,打造出白云水利景观新地标;不远处,三两只白鹭滑翔掠过,惊起一滩涟漪……

  环境好了,人气就旺了。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定居同德。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1月,田心村城中村改造启动;2020年底,田心村村民喜迎新居,一个个民生“大礼包”陆续兑现。

  “过去,村民生活望着‘一线天’。”田心村村民林永坚笑道,“田心村改造,我们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今天洗脚进城,再也不用住握手楼了。”

  作为白云区首个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田心村改造建设了一所24班小学、两所6班幼儿园;增设卫生站、文化活动站等便民设施;改造后全村建筑密度下降35%,公建配套面积增加9倍……如今,村民真正过上现代都市生活。

  繁花似锦,熙熙攘攘。从三十年前只有万余人的同德水乡,到如今拥有15万人、配套完善的繁华新城,同德街奋进不止,人流不息。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