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谭超 新年伊始,白云区以一份沉甸甸的“年报”,宣告一个经济大区的强势崛起:2024年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迈入全市经济第一方阵。
看体量,2024年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3156.37亿元,位居广州全市第四。3000亿是全国区县经济排名的一条分水岭。截至2022年,我国GDP突破3000亿的市辖区、县级市不足30个。即便是地级市,3000亿元的体量在2024年已可排到广东省中游位置。
看速度,2024年白云区GDP同比增长5.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排名第一!高于过去三年4.2%的年均增速,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的经济增速。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凸显、有效需求释放不足、市场预期趋向疲弱等大环境的多重挑战,白云为何能实现逆势增长?新的一年,白云区如何继续为全市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大象转身,还能轻盈起舞
在白云区美丽健康产业园的诗妃智造基地,3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每日吞吐75万件化妆品,自动物流搬转运的机器人(AGV)来回穿梭,这家扎根白云18年的企业,用数智化系统将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远销82个国家。
诗妃的故事,正是白云区传统产业“四化”转型(知识化、数智化、绿色化、全球化)的缩影——当“老树”嫁接“新枝”,大象不仅能转身,还能轻盈起舞。
2024年,白云区化妆品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1—12月化妆品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4%,拉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数字的背后,是白云区产业转型辩证法的体现。
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作为经济大区,白云区产业门类齐全。近年来,白云坚持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探索新路。
构建“6+6+X”现代产业集群,则是白云产业“强筋壮骨”的关键一步。
2024年,“6+6+X”现代产业集群已突破7000亿大关。既有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现代都市消费、美丽健康、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千亿级”集群,也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百亿级”新兴产业,更有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机器人、生物制造等“X个未来产业”。
在白云大道千亿级汽车廊道上,“蔚小理”、比亚迪方程豹在此扎堆,新能源品牌入驻率翻番,白云不仅要卖车,更要重构汽车后市场规则。2024年,白云区汽车销售额达374.88亿元,同比增长8.8%。
白云,是“懂车的”。弯道超车不如换道超车,这是产业经济的竞争哲学。
今年,白云提出聚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等主导产业。
近年来,新型储能已发展为万亿级的赛道,白云获得了“国字号”的赋能。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依托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全省累计只有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白云独占其一。
2024年,白云区新能源相关产品高速增长。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7.6%、94.2%。
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去年,来自白云的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款由协作机器人厂商制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能以毫米级精度搬运40公斤货物,可服务于工业制造、物流搬运、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新赛道上,白云要力争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
产业变革由技术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
华为是世界中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研发之王”,每年的研发费用超千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前列。今年,位于白云区湾区新岸的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将正式投入使用。
站在新的起点,闯入新的赛道,白云既要大象的体量,更要有猎豹的敏捷。
枢纽城市,接住“泼天富贵”
当法国翰吉斯市场的基因注入白云区,这又将是一次教科书式“流量”运营实践。
去年,总规划用地达2000亩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落户钟落潭镇,这是近年广东省投资最大的“菜篮子”工程项目,白云史上最大的涉农项目。“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供应链构想走进现实。
为何选择落户白云?因为这里有极致的流通效率——坐拥超级航空枢纽,项目选址邻近白云国际机场,且被多条高速公路环绕。与世界最大的法国翰吉斯市场的区位条件极为相似。
年报的数据,再次印证白云“顶流之城”的地位。
在白云,你可以感受每3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的“中国速度”。2024年,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7636.9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白云全区航空客货运周转量238.16亿吨公里,同比上涨21.2%。其中,客运周转量151.68亿吨公里,同比上涨25.3%。
谁掌握了超级枢纽,就掌握了重构全球要素配置的战略支点。
今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望建成投用,白云机场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机场,将形成年1.2亿人次的吞吐能力,相当于每天运输33万人的超级流量池。
2024年,从广州国际港出发的广物中欧班列累计发运56420标箱,发运货重约31万吨,发运集装箱货值约147亿元。
但流量不等于“留量”。坐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站、白云站“四大枢纽”,白云如何接住“泼天的富贵”?
破局之道,在于依托四大枢纽构建“流量池”,依托“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平台打造“转化器”。
“枢纽+平台”置于一张蓝图上,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升级—价值裂变”的闭环。
白云新城的蝶变演绎着“枢纽+平台”的空间重构:2024年,白云新城围绕航空、时尚、轨道交通等产业类型开展精准招商。如今,20余栋总部大楼集聚南航总部、中航油南方总部、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丹姿美研总部等一批龙头企业,与30公里以外的白云机场形成一条“港城一体发展轴”。
恰如虹桥机场带动上海枢纽经济,这种“枢纽能量—总部经济—产业集群”的传导链条正重塑白云的发展磁场。
地处“四大枢纽”辐射交汇中心的广州设计之都,2024年迎来39栋大楼封顶,超86万平方米优质产业载体建成,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设计产业集聚园区;累计吸引超400家优质企业进驻,园区产值达800亿元。
从城市枢纽跃升枢纽城市。今年,白云区将着力从两方面做强做大港产城融合发展区。
一方面,推动枢纽能级大跃升,保障白云机场三期建成投用,加快国际商务合作区等建设;推动广州国际港二三期开发、白云港规划建设,积极畅通机场到铁路港再到海港的物流大通道。
另一方面,围绕枢纽建设“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平台,全年出让产业用地面积超400万平方米,广州民营科技园、广州设计之都营收分别突破2400亿元、1000亿元。
当“四大枢纽”吞吐全球要素,当“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平台孵化产业新势力,来自大湾区中心的引擎轰鸣,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注脚。
“幸福指数”,撬动韧性未来
心有所向,身必随往。在当下自住需求主导的市场中,房产销售数据是观察城市吸引力的风向标。
在白云经济“年报”中,一个数字值得关注。2024年,白云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24.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4%。逆势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一座城市的幸福密码。
2024年12月28日,广州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正式开通。这条全长44.2公里的“换乘之王”,串联天河、白云、越秀、荔湾和海珠五大中心城区,将白云的云台花园站、中医药大学站等站点嵌入城市交通主动脉。白云山脚的木棉花与华灯璀璨的CBD,被一节车厢的距离悄然拉近。
如今地铁批复的门槛极高,国家对各地上报地铁的现状客流需求、沿线现状人口密度、客流强度密度都划出了红线。反观白云区,仍然处于地铁大建设大发展期:8条已运营线路、5条在建线路,在建里程全市第一,未来24镇街“地铁全覆盖”。
中心城区的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房子卖得好,就是市民对中心城区投下的信任票。
白云始终知道,经济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
今天的教室,明日的高新技术实验室。2024年,白云区新增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位超1.1万个,5所新学校投入使用,并携手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白云学校。
近年来,白云区与省市高校、名校和教科研机构累计签订了28份协议,广东实验中学、广州铁一中学等名校陆续入驻,成立19个教育集团、13个教育联盟,确定了“1913”集团化办学布局体系。
教育、医疗资源的“下沉”与“升级”,悄然改变着区域人口结构。白云区15—59岁青年人口占比为79.85%,排名全市第一。年轻的工程师选择安家白云,不只因为上班近,更因家门口的名校名医。
2024年,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南方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引入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紧密合作,2家区属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机构养老床位、社区养老设施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这是一座城的远见。这些看似与GDP无关的幸福参数,实则构建了白云“宜居宜业宜商”的底层逻辑。
作为广州“人口第一区”,白云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高质量实施“七好民生工程”。2024年,白云区民生支出占比超九成。当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名校,当老人能在家门口享受普惠养老,当创业者无需担忧家人就医难题——这种安全感便转化为虹吸力。
数据显示,2024年,白云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7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白云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以城市建设为杠杆,以民生福祉为支点,一定能撬动起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