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千年历史一馆浓缩
发布时间:2016-07-19
来源:白云区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近日,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馆位于“国宝1号”三元里古庙旁,通过珍贵的文献、实物、场景再现等展览手法,形象再现了三元里村史。自南宋时期开始,三元里村诸姓先祖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垒屋,繁衍生息,几近千年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都浓缩于此馆之中。
三元里街文化站站长黄影红介绍称,三元里街共投入250万元建设了展馆,展厅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一、家国情怀,源远流长;二、不断进取,敢为人先;三、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四、民俗文化,根深叶茂;五、八方乡亲,给力三元。
“我们的展览馆虽然不大,但展品丰富、来源多元,着重体现三元里文化与三元里精神,以时间为脉络,通过三元里历史文化、三元里英才事迹、三元里经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展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村的点点滴滴。我在三元里生活了30年,通过这次布展,我感觉这仅仅是整合发掘三元里文化历史的起点。”黄影红说。
说起三元里村,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三元里抗英”。记者注意到,展览馆以历史文献、珍贵图片、场景再现等多种形式,记录下这段历史。“为了查找相关资料,我们找到了在英国的留学生,他们到大英博物馆复制记载抗英历史的珍贵文献。因为大英博物馆规定,每个星期只能去复印一份资料,留学生们坚持着每个星期都去,这让我们很感动。”黄影红说。
记者了解到,该展馆中不少展品是从村民那里“淘”来的。很多村民都积极把家中压箱底的珍贵资料、旧物件都贡献出来,其中包括了不少三元里村村容村貌的旧照片、旧书籍资料、旧宣传画,还有一些三元里地区生产、生活的用具实物,如犁、耙、锄等等。
古村发展:从人力水车到电热褥
人力水车:展馆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展品:人力水车。展馆人员说,这是古老的灌溉农具,直到建国初期,村民都经常使用。据了解,三元里村地处白云山系西麓,水源只有白云山水。以前,三元里人就在白云山脚(现河田路位置)挖了一个大的山塘,旧称“分水木”,用于储水和分水。在缺水季节,还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用水车一段段提水,称为赶水。
舞狮用具:三元里古村会在正月十八闹元宵。每年都有30多个友好村的舞狮队齐聚于此。舞狮、祭祖、唱大戏等活动会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九凌晨。友好村中,近的有王圣堂、棠涌、萧岗,远的来自顺德鹿门乡。据悉,该传统在三元里村已经持续近600年,成为了该村的“村庆”。展馆通过背景画及前景民俗实物复原的手法,将三元里醒狮、舞龙等民俗活动场景再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些民俗载体。
电热褥: 展厅内有一件很陈旧的实物展品——三元里电热褥厂初期生产的一床被褥。这是古村经济发展的标志。据了解,自1980年起,广州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兴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1980年,三元里村经济联社开办了第一间旅店,住客常满。这让村联社干部意识到,应利用近火车站、近机场的地缘优势,及时发展旅业。很快,三元里村开办了兼有餐饮旅业的桂花旅馆,各经济社也纷纷效仿。此时,三元里工业公司还下设铝型材厂、电热褥厂、霓虹电器厂、卷闸厂等工厂,电热褥等生活产品也在这里生产出来,走向市场。
开放时间
9:00~12:00,14:00~17:00,逢周一、周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地点
三元里村历史文化展览馆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广园中路36号一楼,一旁就是“国宝1号”三元里古庙,展馆面积约4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