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三路修好了,我们出行方便了,村里企业的生意也更好了”“原先沿线自然村丢荒的土地全部出租,村集体收入提高了”“村道硬底化以后,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走公路了”……问及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英德市勤丰村村民们脱口而出的便是勤三路硬底化及路网完善,这也是扶贫第一书记王文蔚觉得最实在、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
2016年5月起,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道办事处开始对口帮扶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王文蔚驻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经过四年多的大力帮扶,勤丰村如今产业兴旺,医疗教育有保障,村民安居乐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52户103人全部脱贫,2019年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83元。
勤三路硬底化完成
沿线荒地出租提高收入
从勤丰村委会往西南步行五六百米,一条宽6.5米的平整水泥路出现在眼前,路的两边,整齐地种植着一排排洋紫荆等园林苗木,不时有运送农产品的村民骑着三轮摩托车驶过。
“这条勤三路以前是石沙路,崎岖不平,非常破烂,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路边杂草几乎要长到路中间了,村民们出入和农产品运输非常不方便。”村民李志坚说,尽快修复勤三路是村民们多年来的期盼。
王文蔚多次提出修复勤三路的建议,还建议英德市人大代表、勤丰村党总支书记范后双向英德市人大提出建议,加快推进勤三路的修复。经过不懈努力,勤三路修复工程于去年完工。“这条县道完成硬底化之后,原来各自然村沿线丢荒的土地,现在被6家绿化公司租下来,种植园林苗木、茶园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来源或有所提高。”王文蔚介绍道。
俗话说:路通财通。勤三路全长7.32公里,涉及勤丰村约4.8公里。该修复工程的完工,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可直通连江口、九龙等旅游小镇,改善了沿线甲子下、何屋、黄土坑等7个自然村约1500多名村民及企业的交通出行,对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及群众脱贫致富有重要意义。
昔日的勤丰村委干部,如今的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州红公司”)办公室主任吴庆尚告诉记者,除了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王文蔚还带领扶贫工作队帮勤丰村全覆盖安装了20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了6座桥梁及8个水利陂头,方便村民出行,保障学生上学安全,改善全村1200亩农田灌溉用水状况。“这几年,村里变化相当大,连晚上我孩子从附近村的外公家回来,都说‘隔壁村黑漆漆,我们村亮堂堂’。”吴庆尚说。
多样化产业帮扶
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
位于G358国道上的勤丰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然而一直以来,勤丰村农业生产主要经营传统农业水稻、冬瓜、竹笋、玉米、甘蔗、茶业等作物以及特色林果业,村集体经济条件较差。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王文蔚驻村扶贫后,带领驻村工作队从均禾街道办筹集了30万元帮扶资金,入股英州红公司旗下的专业合作社,按投入资金不低于10%作为固定分红,每年为勤丰村委会增收4万元,村集体年总体收入达到了6.5万元。
同时,驻村工作队发动勤丰村13户在家务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向银行申请贷款65万元,并加入合作社,通过“公司+金融+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用贷款作为押金,向英州红公司承包经营茶园,合作期三年。
茶树由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英州红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技能培训和茶叶收购,收益全部归合作社的贫困户。同时,该公司按保底7%的收益分配给合作社,再分配到贫困户,勤丰村合作社的贫困户每年可增收约3500元。
吴庆尚介绍,作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英州红公司为石灰铺镇200多户贫困户和周边500多户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工资可达3.6万元/年。其中,勤丰村就有7户贫困户在该公司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文蔚还带领扶贫工作队组织开展电工、月嫂、电商等技能培训,通过组织贫困户参加就业招聘会等方式,引导、鼓励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外出就业务工。勤丰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中,每户有一人以上参与务工的占比为88%,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
勤丰村基本概况
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是第三轮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之一,距离英德市区16公里,总面积14平方公里,辖内有1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34户3020人,其中党员有96人。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52户103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2户64人,低保户58人,五保户17人。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力等。
通过各级帮扶,截至2019年12月,勤丰村52户贫困户103人全部脱贫,按程序完成了贫困户退出工作,脱贫率100%。2019年该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83元,其中,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71元。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2016年-2018年勤丰村共完成危房改造31户,截至2019年已全部竣工。教育保障方面,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该村有16名贫困学生符合条件领取教育补助。医疗、养老保障方面,勤丰村103人贫困人口均已购买医疗保险。目前勤丰村贫困户均已解决安全用水、用电,20户以上自然村有网络信号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