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信息

[南方日报]“小切口”破解“老大难”

——白云区166个村全面推行“十件民生实事”制度

发布时间:2021-05-08 来源:区委宣传部 字体大小:

  重建供水管网,草庄村村民即将告别“用水难”;首个公办幼儿园建成了,广州户籍人口第一的良田村补上了多年的民生空白……白云区坚持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全区十大民生实事的基础上,166个村(联社)全面推行村一级的“十件民生实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绘就幸福白云的民生底色。

  “小切口”中有大民生。白云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530万人,居广州各区之首,民生问题多样且复杂。该区紧紧围绕广州市委“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部署要求,积极建立严密的党组织体系,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着力破解困扰百姓的“老大难”问题。

  通过动员村(联社)“两委”干部、小区业委会党支部和“两代表一委员”等,白云区自下而上公开收集线索、建议,自上而下政府给服务、解难题,把党的全面领导传导延伸到基层,夯实筑牢党的执政根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服务水平提供核心力量和根本支撑。在2020年全市基层党组织满意度调查中,白云区获得4项第一。

  广征民意▶▷老大难问题逐一破解

  良田村良田大街上,幼儿园里传来欢声笑语。运动场上,孩子无拘无束地奔跑。半年前,钟落潭镇良田第一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幼儿。

  “地面是使用环保耐久、弹性适中的材料铺设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们的运动安全。”钟落潭镇良田第一幼儿园园长董春华告诉记者。中班、小班教室、音体室、美工室、图书室等功能场室一应俱全,整个环境建设设计舒适温馨又富有童趣。

  2018年7月,良田村被白云区委纳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此后,良田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推进“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曾经“清不了、拆不动、整治不完、协调不了”的老大难问题,一一破解。良田第一幼儿园便是主要成果之一。

  作为广州市户籍人口数最多的行政村,良田村户籍人口数超过1.3万人。然而,过去辖内只有6座民办幼儿园,公办园一直缺位。在收集民生实事建议时,白云区派驻良田村第一书记查晶晶发现,公办园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之一。“民办幼儿园费用较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查晶晶坦言:“良田第一幼儿园的建设并非没有阻力,某个民办幼儿园还是村民自己办的,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村党委牵头,两委统一思想,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良田村决定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拿出集体物业来建公办幼儿园。2021年,良田村继续把良田第一幼儿园的二期工程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民生实事从群众中来,是村(联社)民生实事最主要的特点。在收集、发现群众最关切急难问题的工作中,白云区总结出一整套成熟的工作经验。

  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广泛听取居民群众意见,一方面,充分发挥支部建在经济社上的组织优势,做实做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两委”干部全覆盖结对联系群众,主动上门问需于民;另一方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站)、住宅小区业委会支部等,通过“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活动,面对面接访群众。

  龙归街园夏村设立老人基金、贫困户帮扶基金、教育基金,正是通过党员联系群众反馈而来。2019年初,党员走访结对群众,发现该村残疾独居贫困户林某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决定拨付专项资金为林某房屋进行修葺改造。

  在一次“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上,钟落潭镇竹三村有村民提出村内两条水渠因其他村民建房霸占导致堵塞,疏通涉及资金,村集体经济有限,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七八年了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很快,村民的意见被提交至镇政府,经过多方协调,很快落实解决了。

  健全制度▶▷民生实事全程公开督办

  白云区各村在收集线索形成问题清单后,提交党组织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公开审核,经过充分讨论、筛选、表决后拟定项目名单并公示。

  在太和镇草庄村,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进度表醒目地张贴在村委办公楼宣传栏。其中,常年困扰村民的用水难用水贵问题,预计5月即可彻底解决。

  因为供水管网老化,草庄村村民不仅间歇性缺水,还承受着高价水费。长期以来,草庄村村民用水要通过镇的水厂供水。管网建了近20年了,设备比较老旧,用水成本很高。

  近年来,在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的同时,草庄村铺设了全新的水网管道。“通过管网改造,自来水公司直接抄表到户,就和城市居民一样了,同水同价,群众水费负担大幅降低。”太和镇党委委员杜波向记者介绍。

  改水历来是一项大工程,一年很难完成。从管网改造到水表安装,到最后的通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督查督办。“目前管网都改造好了,之所以要到5月底才能通水,主要是因为一个加压泵的电源问题,需要与南方电网协调。”

  开展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以来,太和镇11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的农村供水管网工程已全面覆盖,铺设供水管网约586公里。完成率97.3%。在建供水加压泵站9个,签订用户协议15539户,已通水10542户。

  民生实事都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关心事,为确保各村(联社)民生实事落实落细,白云强化督办推动落实,“两委”干部根据职责分工认领十件民生实事,纳入个人履职承诺事项,在办公室挂牌,明确具体任务和每月、每季度进度安排,并列入“三述”重要内容,接受广大党员群众评议,公示亮承诺,让干部有方向有动力。

  完成中心公园升级改造;完成开发区下水道改造,明渠改暗渠;对村内11间公厕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020年,结合白云党建“4+5+1”制度和十件民生实事工作,江高镇大田村“两委”干部提出履职承诺39条,年底完成39条,扎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白云还建立了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人民群众全程参与监督。每年初,各村(联社)在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栏等处公示十件民生实事具体项目内容介绍,同时,定期公示十件民生实事的资金来源和完成进度等,接受群众监督。不仅如此,区委主要领导还坚持每周末到村开展督导调研,每次必看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与村干部、群众谈话,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为保障项目有效实施,白云正研究建立2233经费分级保障制度,区、镇(街)、村(联社)、社会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每年为每个村(联社)筹集500万元民生实事专项资金,确保有钱办事。

  根本保障▶▷基层党组织打通民生实事“最后一公里”

  白云区城中村分布较广,民生问题多样复杂。近年来,白云打通城中村党支部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区1776个经济社共组建1704个党支部,在全市率先实现经济社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不断提升经济社党支部组织力,为做好做实每村(联社)十件民生实事提供了根本支撑。

  走进龙归街园夏村的党群文化公园和廉政文化公园,随处可见翠色欲滴的树木、争奇斗艳的花朵、欢声笑语的人群。每每来到公园散步,家住公园旁的园夏村第一经济社老社员刘叔心中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现在村里有这么优美干净的公园,我们过得很舒心啊,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很难想象,在基层党组织的协力推动下,园夏村党群文化公园和廉政文化公园从快速启动到完工,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去年以来,江高镇下辖村因雨污分流工程施工带来的交通、噪声、扬尘、停水停电等问题,引来村民不满。收到村民意见后,村“两委”干部立即将此事作为该村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予以推进。经济社党支部迅速成立雨污分流小组,协调施工方“开挖一段路、埋一段管道”,将影响降至最低。

  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忧心事,基层党组织的反应必须充分且快速。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超长期关注白云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白云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让王超想起了“三湾改编”。在党的百年历史上,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被确立,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在此之前,我们党虽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组织只是设在团一级。

  王超表示,“近年来,白云区推动‘支部建到经济社’,在全市率先实现经济社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三湾改编的党建逻辑,在白云区的基层党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的。在城中村,经济社是和老百姓利益、需求最直接的组织。支部建到经济社后,群众办实事就会更精准、更下沉。”

  十大民生实事的做法,本来只存在于区、镇街两级。白云区依托基层党建打下的组织基础,在全区所有村推行“十件民生实事”。王超认为,“白云区通过推动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进而把为群众办实事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党组织跟群众的关系真真正正的体现在干实事上,做法值得推广。”

  不仅如此,白云区还在166个村(联社)全覆盖组建一村一党员突击队,人数占比不少于党员总数的30%,每月开展行动不少于一次。经过多年历练,突击队已成为推动民生工作的“储备军”、攻坚克难的“尖刀连”。

  新建350个、近100万平方米党群文化广场、公园;161个村(联社)精细化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村社跳闸次数下降28%,城中村供电跳闸问题进一步缓解……一项项民生实事正在全区加快落实,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勾勒出幸福白云的美丽画卷。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