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谭超 “米满仓,鱼满仓,鱼米满满仓。”提到农业现代化,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GPS导航精准规划,无人机施肥喷药,大型机械化作业插秧……
不过,有这样一个院士项目,似乎显得不那么“现代”。把鱼儿放到稻田里,让鱼类和水稻共同生长,形成一个科学又良性的生物群落,稻米更好吃,鱼儿更肥美。
4月22日,在人和园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举办了“稻鱼共生放鱼仪式”,一条条优质鱼游入稻田,致力于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积极实施“百千万工程”。
在白云区的支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周少川联手打造的院士项目——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将依托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的支撑,打造具有特色种养模式、科学规范管理的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的目标。
“稻”法自然
什么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
除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要素,生态化也是重要表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则是保护环境修复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随着仪式的正式开始,优质水产鱼类被放入稻田中。未来,这片“稻鱼共生”田将继续开展不同品种组合、投放密度、稻田改造等模式的试验,持续推动鱼类良种良养良销体系建设,为“优质稻+优质鱼”科技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鱼在田中游,如果放了农药,鱼就活不了了。”刘少军表示,所以稻鱼共生意味着杜绝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提高农田生产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农田生态恢复和保护。
稻鱼共生,又是如何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
记者了解到,人和园稻鱼共生项目示范区以“优质稻+优质鱼+鱼类低密度投放+水质与环境生态高质量种养”为基础,鱼类可以作为天然捕食者,捕食许多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同时,鱼类在养殖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对某些害虫具有抑制或致死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稻渔共生模式下,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多样性高的农田生态系统往往更加稳定,能够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使得整个系统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得到增强。
刘少军指出,稻鱼共生项目中,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营养来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稻鱼共生”有利于推广绿色生态种植,突破种子“卡脖子”问题,让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稻鱼共生,优质稻和优质鱼的选育是关键。
他特别提到了“美香占2号”稻种,“这是与周少川团队合作研制的优质稻种,与我们团队研制的鱼种结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据了解,此次主要投放的鱼种为入选2024年度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的合方鲫2号。
刘少军认为,稻鱼共生模式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在山区、平原等不同地形探索,还可以在水资源丰富和相对不丰富的地方进行尝试。稻鱼共生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的综合效益,提高产值,同时促进生态养殖的发展。
年年有“鱼”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稻鱼共生的记载。据《魏武四时公制》,“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周少川提到,鱼类的生长周期和品质是关注的重点。当鱼类长到一定重量时,就会进行捕捞,并重新放养新的鱼群。本轮稻鱼共生项目试验周期约150天左右,水稻田于4月初进行播种,4月下旬投放优质鱼,7月中旬在水稻成熟时,本轮试验将可见效果。
周少川非常看好“稻鱼共生”的商业潜力和健康价值。
“稻鱼共生项目中,水稻与鱼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化关系,使稻米更加美味和健康,同时也提升了鱼类的品质。这是一个双赢的生态系统,其中水稻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而鱼类的活动则有助于促进稻田的养分循环和土壤通气。”周少川表示。
水稻生长在更加自然和健康的环境中,使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稻米口感更佳,营养价值更高,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周少川透露了稻鱼共生项目提高农田产值的前景和目标。“目前,普遍的水稻田每亩产值大约在2000至3000元,目标是努力将其提高到每亩8000元至1万元以上。这将为农民和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契机。周少川认为,通过挖掘农产品中的健康和营养要素,可以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食品和保健品,从而大幅提升产值,对整条产业链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鱼共生模式所生产的水稻和鱼类产品将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稻鱼共生模式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人和样本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人和镇,流溪河蜿蜒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
刘少军特别强调了优质水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水质是种好水稻和养好鱼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把稻鱼共生示范基地落户在人和镇的原因,这里拥有流溪河的优质水源。”
近年来,该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样板。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的落地,为人和园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和镇党委副书记黎秀锋介绍,人和园占地面积达3100亩,位于流溪湾美丽乡村群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白云国际机场及白云火车站,交通便捷。园内风光秀丽,主题丰富,融合了历史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花田稻香风光,是一个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
目前,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及周少川研究员工作室已落户人和园,设立了刘少军院士周少川研究员—稻鱼共生示范区、周少川专家团队—水稻育种基地、傅廷栋院士优品油菜花种植区、新奇特果蔬育种基地等。
稻鱼共生承载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文化内涵,通过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稻鱼共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深刻认识科技农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全省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白云围绕“一园两城三都四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以及“6+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全面铺开“一龙头两园区三基地四示范带”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白云区委副书记邱之仲指出,白云区聚焦科研种质、现代种养、冷链加工、观光休闲等全产业链,目前区内国家级(5家)、省级(32家)、市级(84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刘少军院士及周少川研究员工作室的落地,极大地促进了白云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白云正加快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要素集聚、区域协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接下来,白云区将以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加强全方位服务、全链条支持、全要素保障,整合多方高校院所资源,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打造“白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