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因其商贸优势、包容特性,多年来吸引了很多来穗人员到这里创业、工作以及定居。如今,广州市来穗人员登记在册人数已超800万,其中我区登记在册来穗人数已超191.4万、出租屋超103.2万套,初步估算实际总数已超户籍人口。众多的来穗人员和出租屋带来了诸多社会治理难题,这也倒逼着我区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我区不断在创新“人屋”服务管理中促进来穗人员融合。如今,大源村的“同源自治”、石井街的“两站一队”、马岗村的“公寓式管理”、三元里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等基层治理创新模式,还得到了省市甚至国家级媒体关注。文/党英伟 通讯员/杨欣
A、出租屋整治有成效 “人屋”管理有范本
去年下半年,我区启动出租屋3年专项整治行动。行动至今所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升一降”来总结,即“人屋”登记纳管率进一步提升,电子门禁系统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出租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出租屋突出安全隐患大幅度降低。在“人屋”服务管理方面,我区还形成了石井街马岗村公寓式管理、太和镇大源村“同源自治”的新模式。
范本一 石井街马岗村
引入社会力量,公寓式管理出租屋
基于出租屋零散管理、安全隐患多发的现状,石井街尝试引进出租屋管理中介机构,对出租屋实行社会化、联片式管理,进而实现公寓式管理。其中,马岗村一家企业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出租屋管理经营公司。该公司先与出租屋主签订租约,再投资将该片区出租屋进行装修整饰,随后统一推向市场,并承诺支付给出租屋主全额租金,并每年以一定比例递增,村民也可入股成为上述公司股东,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自愿参加。
如今,该公司还在打造欧陆风情步行街。未来,原本脏乱差的城中村主干道将变身欧陆风情街,聚集高端的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精品元素,带动出租屋、服装市场产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公寓式管理,石井街还将给4000多套出租屋安装电子门禁系统。该街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装的智能电子门禁系统包含租住者的详细信息,安装后,只要持卡人一刷卡,管理部门就能结合远程监控系统,对进出人员进行比照,实现精确到点的管理。目前,马岗村的安装工程已经启动。
范本二 太和镇大源村
设地缘协会,“同源自治”变他乡为家乡
太和镇大源村户籍人口约8600人,来穗人员则有15万人左右,并按地缘、业缘聚集,其中江西籍3万多人、福建籍1万多人、广东信宜籍3000多人……面对这种来穗人员“成村成屯”聚集的情况,2014年5月,太和镇成立大源村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作为镇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监督大源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其中,服务站还下设了地缘协会。
据悉,地缘协会的日常事务由服务站管理,主要任务是通过外地籍的联络员,与多个来穗人员的自治组织联系,将其纳入管理,并将服务站的工作安排与活动信息,传达到来穗人员中去。
如今,来穗人员“同源自治”的治理模式取得了不错成效。
住在大源村的来穗人员说,地缘协会在管理、服务来穗人员的同时,还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隔阂,增强了归属感。大源村不少经济社社长认为,地缘协会这个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使本地人和外来人的交流畅通了,还使村里的环境脏乱差等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区来穗局局长唐皓认为,凡是来穗人员较多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成立类似地缘协会这样的“同源自治”组织,由政府部门引导好,可以起到很好的管理和服务来穗人员的作用。
B、服务管理出新招 促来穗人员融合
近年来,我区在服务来穗人员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比如出台积分入户、申请公租房、积分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审议通过了《广州市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目前,我区的来穗人员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三元里街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全部建成,石井街率先创建“两站一队”,架起了一座与少数民族的沟通桥梁。
范本一 三元里街
推进“五个一工程”,外来人变成“自家人”
去年7月,我区正式启动了三元里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试点建设工作。紧随来穗人员写作班之后,三元里街开办了融合学堂,面向来穗人员授课,课堂不仅仅是来穗人员学习技能、掌握知识的地方。课堂之余,来穗人员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学者、区来穗局相关负责人共同交流,围绕“融入三元里社区,急切想解决什么问题”等主题展开讨论。渐渐地,辖区来穗人员从被服务者变成了服务者,甚至成为了三元里街的重要服务力量。
不仅如此,“五个一工程”中的其他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今年6月底,三元里街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的最后一项工程、三元里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工作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并于7月19日正式挂牌。至此,三元里街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全部建成。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五个一工程”累计服务来穗人员86851人次。其中,三元里社区共治议事会自筹备成立以来,不仅推动了首个议题“社区微公园”的表决、实施,还选出了以来穗人员为主的城中村社区巷长,大大提升了来穗人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感。
范本二 石井街
率先创建“两站一队”,架起与少数民族的沟通桥梁
石井街长期居住和短期商住的少数民族群众有3900余人,其中维吾尔族同胞近600人。由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法律观念不强,经常出现乱摆卖、乱搭建现象,加之语言不通和习俗差异,给当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这一情况,石井街除了尝试探索出租屋公寓式管理,还从2014年6月开始,创新基层服务管理,率先建设“两站一队”,即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以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如今,马岗村整体环境干净整洁,少数民族商户依法守法经营,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据统计,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自建立以来,仅去年就参加出租屋清查40多次,介入矛盾调解、劳资纠纷等19次,接受租房租店投诉和协调31次,协助派出所办案、翻译、询问等21次,实施法律援助13次,其他社会服务29次。
如今,该服务管理站已成为石井街、少数民族群众、汉族群众之间沟通与理解、管理与服务的桥梁。据了解,经过努力,该街已实现少数民族100%登记,流动商贩基本持证入室规范经营,信访数量不断下降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街各类涉少数民族的警情也很快得到解决,全街案件类警情环比下降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