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左右,飞机降落虹桥机场,落日余晖中,透过飞机的窗口眺望,远处影影绰绰的,是几十座数十米高的机械吊臂,这仿佛就是上海临空经济繁荣的剪影,更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蒸蒸日上的定格。
与之相比,白云机场的周边我们能看到什么?审视自身,曾经构建于野蛮生长之上的经济辉煌早已日渐黄昏,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现如今,旧的产业结构逐步瓦解,空港经济尚在襁褓,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更新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显然,我区需要更多的新时代的答案。
5月22日至25日,白云党政代表团赴沪考察。代表团一行既考察了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虹桥商务区、徐汇滨江、东航集团云锦东方等园区、项目的规划建设情况,亦诚恳地向闵行、长宁、徐汇等区政府“取经”,重点之一便是学习借鉴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临空经济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
产业转型 壮士断腕实现双轮驱动
闵行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呈双轮驱动之势,而这恰好是我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所筹谋的未来
考察闵行区,最让人惊奇的,不是他们的繁荣,而是其区情与白云竟如此相似。
闵行区地处上海腹地,为各区所“包围”,是典型的亦城亦乡区域,既有中心城区,又有城乡结合部,房价从3万元/平方米到10万/平方米以上,各个档次全都有。虹桥机场就在其辖内,上海8条通往外省市的高速公路,该区就有6条,从陆路进出上海主城区几乎无法绕开该区,堪称上海门户。而人口方面,251万常住人口中,有将近130万外来人口,还有近7万外籍人口,该区同样是被出租屋所包围的城区。
但是,巨大的差别体现在闵行区去年的经济总量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964.1亿元、627.85亿元和214.4亿元,经济能量在上海各区中仅次于浦东。区长苏小澎在考察中便感叹道:“闵行区发展的质量太好了!”
相似的条件,我区仅能在广州屈居第五,闵行区却高居上海的榜眼之位,差异何在?一方面是闵行区本身就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上海长盛不衰,还在于其极具预见性地领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回溯闵行区的产业转型,其工业总产值最高峰时曾高达4100亿元,但后来受限于土地资源紧张、传统产业效率较低等“天花板”,逐步下行。于是该区果断制定并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壮士断腕般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企业的淘汰力度。
闵行区同时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打造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该区则设立了准入门槛,标准就是“有定价权、行业话语权、资源配置权”。
到去年,闵行区工业总产值规模较巅峰减少了近800亿元,缩水了五分之一,但税收却增加了40亿元。原因在于,虽然部分企业产能外迁或转型,但由于部分转移的企业属于低附加值企业,因此全区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
区科工商信局局长刘晓明注意到,闵行区淘汰落后制造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该区亦将发展重心转移到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逐步形成以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和以旅游休闲、现代商务为主导的现代商贸业集群。这与我区当前的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闵行区推动的力度更为坚决果断。
一项惊人的数据是,在闵行区,已经投入使用的商务办公楼面积达到800多万平方米,在建的近三年将投入使用的亦有1000万平方米,远期规划还有1000万平方米。加起来近3000万平方米的商务载体,将强而有力地支撑起闵行区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事实上,当前闵行区经济增长的90%就是来自于服务业的贡献,服务业已占GDP总量近49%,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已与占比51%的工业并驾齐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呈双轮驱动之势,而这恰好便是我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所筹谋的未来。
枢纽战略 打造商务社区聚集人流商流
虹桥商务区利用机场周边土地,最大化地放大了交通枢纽对人流、商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是我区开发机场、地铁站周边,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上佳参考样本
汽车行经虹桥机场,从高架桥上望去,赫然看见密密麻麻的铁路轨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个地方——虹桥火车站。相比广州,这里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是,其机场紧邻高铁车站。上海市政府更将此处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整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交通枢纽,涵盖除水运之外的8种交通方式,日客流集散量可达110-140万人次。
令人诧异的是,与白云机场周边不同,虹桥火车站再过去一点,距机场不到500米的距离,是一片写字楼林立、商业兴旺的区域,这里便是上海虹桥商务区,被视为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热点之一。
据了解,虹桥商务区是国家确定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域,将依托虹桥交通枢纽,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强力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企业总部、贸易机构和经济组织。
其亮点在于,虹桥商务区充分利用机场周边土地,最大化地放大了交通枢纽对人流、商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这无疑是我区开发机场、地铁站周边,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上佳参考样本。人和镇当前亦在谋划打造航空小镇,该镇党委书记罗贻勇就表示,虹桥商务区的做法非常领先,尤其值得夸赞的是,虹桥商务区的建设理念并非仅仅是盖几栋商务写字楼,他们跳出了“园区”的概念,转而打造“社区”,强调宜商、宜居,更要宜人。
目前可以看到,该商务区以企业总部、贸易机构、商务办公为代表的主体业态,以会议展览为载体的功能业态,和以住宿、商业、文化、娱乐为主的配套业态搭配有序,实现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三大功能环环相扣。其中,商业街区、旅游服务、绿地景观、主题雕塑、演艺秀场、影院场馆、国家会展等丰富业态各据“山头”,光餐饮业已有近100家入驻,五星级酒店就有8家。
“他们建的是现代城市综合体,我们还是建产业园的思路。”让区城管局局长周赛波赞叹的是,商务区还高标准配备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机构,并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重公园、绿化、水系等生态环境,与建筑、交通、楼宇等人工设施和谐统一,旨在营造舒适宜人、赏心悦目的整体环境,“他们就是在建一个微缩版的上海市。”
园区升级 政府既是船长又是保姆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过去的特点与我区的产业园区极为相似,因此其发展经验更为宝贵。我区可以效仿长宁区模式打造自己的临空经济园区
虹桥SOHO影视广场是虹桥临空经济园区里最为独特的建筑,奇特的造型已经表明了它的身世不凡。它的投资建造者是地产大佬潘石屹,它的设计者便是前不久刚去世,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传奇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而如今正在使用它的企业是国内旅游网站的领头羊——携程旅行网。
这三者的组合似乎正是当前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一个缩影:高端、精致与优质,而这正是园区所在的长宁区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在园区所实现的愿景。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早在1993年便成立,当时是作为工业园区而登上舞台,基本也是传统工业主导。可以说,在2003年以前,该园区与我区的一些工业园区其实大同小异。
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长宁区确立了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的定位,力推“三年拆平,五年建成”,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园区开发,征地撤队(解散集体经济组织),动迁安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强势企业和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进而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如今园区已汇聚了携程、联合利华、德国博世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其中更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其已开发土地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上,去年的税收却达到了惊人的40亿元。
在耀眼的数字背后,让人想追问的是,机场的区位优势是多区共享,他们又是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长宁区副区长王海云对此谈道,秘诀或许就在于长宁区政府不仅是掌舵的船长,更是企业的保姆,服务企业的意识特别强。他们将园区乃至本区辖内的企业逐一分配给政府工作人员,让其定期了解企业是否有难题,再反馈到有关部门迅速协调解决。就连每一个区领导的手里,都有一份走访重点企业的名单,“如果区领导不是在办公室里,那就是在去企业的路上。”
区发改局局长刘国华认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过去的特点与我区的产业园区极为相似,正因此其发展经验更为宝贵。特别是长宁区政府主动作为,在市里给予政策并不多的情况下,由区政府主导,积极贴近航空产业,引进一批有质量、有效益的高端企业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而我区在人和、江高等地,包括民科园这样的产业园区,也完全可以效仿长宁区的模式打造自己的临空经济园区。
改造更新 结合文化与自然实现价值革命
徐汇滨江或许可以给我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新思路,以优异的自然景观,结合独有的文化底蕴内涵,通过改造生活营商环境,致力于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
东方航空集团不仅是在航空领域的龙头,其近年亦在房地产业风生水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坐落于上海徐汇区的云锦东方项目。据称其新售楼盘价格逼近15万元/平方米,与陆家嘴著名的汤臣一品相比也不遑多让。云锦东方如此昂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所处的位置——徐汇滨江西岸,号称“上海最有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的滨水岸线”,其周边即便是二手楼盘也是以10万元/平方米起步。
但是如果时间回溯到20年前,这里与所谓的“文化气质”没有半分关系。徐汇滨江地区曾是上海重要的物流仓储、生产加工基地,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等许多企业都在这里留下历史的印记,直到今天,徐汇滨江仍保有海事塔、绿皮火车、油罐等工业文化遗存。
当这些工业企业随着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逐步离开,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厂房、设施后,改造是肯定要改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改?
“没来之前,我们都想不到城市更新改造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完成。”云城街党委书记蔡伟桥告诉记者,云城街乃至我区内都有不少类似的工业小区,徐汇区的策略给了他们极大的启示。事实上,不同于国内一些地方全盘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做法,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将传统工业遗存转换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比如悉尼的Pirrama(皮拉玛)公园、伦敦的Barbican(巴比肯)艺术区。
徐汇滨江的选择就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秉持以文化建设为先导、商务区整体开发的建设思路,将该地原有的工业遗迹部分保留,成为其特有的文化积淀。以此为基础,徐汇滨江引入并汇集了东方梦工厂、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文化艺术场所,并创建了西岸音乐节、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西岸文化走廊”。
这里再以文化带动区域发展,推动商业商务楼宇建设,引来了浦银租赁、华鑫证券、浦发银行、万达信息等金融和信息项目落地,重点打造的西岸传媒港也聚集了TVB(中国)、IMAX(中国)、腾讯科技、时代华纳等一大批知名文化娱乐领域的名企。
徐汇滨江西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徐汇滨江落子于深化艺术品、娱乐传媒及文化金融三大核心产业板块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比肩,独具魅力与活力的世界级滨水新城区。
区城市更新局局长叶颖表示,这样一种改造方式在广州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我区的国际单位产业园与之有些类似,它是保留了农民工文化,同时亦经常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虽然规模、理念与徐汇滨江不可同日而语,土地价值的提升更无法相提并论,但也让其成为白云微改造中的样板案例。
刘国华则认为,徐汇滨江或许可以给我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以优异的自然景观,结合独有的文化底蕴内涵,科学谋划,大胆创新,通过改造生活营商环境,致力于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自然而然就能引来优质的企业落户。(文/图 陈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