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钟落潭站周边或建广州市的卫星城。去年底,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已对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钟落潭站周边土地开发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从其区位、交通、生态、产业等条件来看,都预示着该区域将发展成为一个由航空、教育、医疗和旅游等多产业支撑的卫星城。
区域具备成为卫星城的优质条件
去年底,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对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钟落潭站周边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开发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目的是将该区域建设成一个产业带来人口、居住承接人口、配套留住人口的三位一体“城优业盛”的广州市卫星城,分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降低中心城区的城市运行维护成本。
事实上,钟落潭镇虽然是全市17个中心镇之一,但在全市总规中没有明确定位,也可以说其上层次规划的定位不清。目前,空港经济区和健康产业城两个规划定位范围均未覆盖该区域,现有规划定位也较粗,以产业功能为主,缺乏对居住、商服功能的考虑。
目前,该区域的建设用地主要沿广从公路两侧布局,以村镇建设用地为主,外围为农村居民点。该区域不仅紧邻空港,距离白云国际机场只有约9公里,地处空港经济区和健康产业城两大重点平台边缘;而且交通便利,将来可通过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和广佛环城际轨道抵达中心城区,通过三东大道、花莞高速可快速到达白云国际机场。
该区域的北面是流溪河,南面是帽峰山,由于地处生态控制线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域,适宜发展成为城市的独立功能组团。目前,该区域周边已建或规划建设的项目包括云平工业园、职教科研基地、综保区南区、生物医药基地、国际花卉博览园等,产业带动力强劲。
这一次探索性研究,对该区域的空间、距离、规模、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都预示着其将发展成为一个由航空、教育、医疗和旅游等多产业支撑的卫星城,这里应该成为产业带来人口、居住承接人口、配套留住人口的三位一体“城优业盛”的广州市卫星城。
区域整体空间结构为“南业北居”
目前,该区域的控规尚未全覆盖,不同规划路网也无法衔接,更存在着职住(就业岗位与居住量)严重失衡问题。未来,该区域的村民拆迁安置和产业人口居住,对居住量的需求将达1501万平方米,可现在控规提供的居住量只有1142万平方米,不能满足规划范围内的刚性居住需求,将导致大量就业人口必须回中心城区解决居住问题,必然加剧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等各方面的压力。
这一次探索性研究,将该区域人口规模确定为50万,包括原住民10.6万,产业带来的居住人口26万和主城区疏散人口13.4万。人口密度是1.1万人/平方公里,略低于2010年中心城区1.4万人/平方公里的水平,居住需求量是2001万平方米。届时,该区域的居住、产业、服务将形成3:3:4比例结构,与先进国家的卫星城建设功能结构相吻合。
该区域的整体空间将为“南业北居”。“南业”主要是落实现有规划的要求,“北居”则将实现卫星城的职住平衡。“北居”将打造一个居住中心,划分为旧城中心组团、新城北组团和新城南组团。依托现有和规划的主干道、高快速路,形成以京珠高速、广从快速、花莞高速、钟永大道、三东大道等为主的卫星城骨架路网,并细化规划区内路网衔接健康产业城和空港经济区。同时,还将打通5条由帽峰山到流溪河的城市绿轴,构建山水互动的生态格局。
另悉,这一次探索性研究的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2.7平方公里,以居住、商服功能为主。目前,已完成广龙路商住区土地储备1.63平方公里,仍需储备用地11.07平方公里。这些储备土地将分为三期开发,可容纳20多万人的居住需求,将成为真正一站式生产-生活的“城优业盛”的广州市卫星城。(张苑云)
相关新闻
维护公共利益 支持地铁建设
轨道交通十四号线的建设,将大力改善我区北部尤其是钟落潭镇居民的出行条件,弥补我区北部轨道交通网络空白,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段线路在钟落潭镇共征地12.16万平方米,借地12.30万平方米,拆迁面积约5.03万平方米。
记者近日获悉,目前该段除新和站点区间外,其余站点区间均已完成交地工作。新和站点区间征涉及47宗村民住宅、20宗村社集体物业的房屋拆迁,目前只剩17宗被拆迁房屋业主因过高的补偿期望值难以得到满足,没有签订拆迁补偿协议。这导致原定于2016年开通的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无法按原工期进场施工,开通时间被迫延后,且其他站点施工围蔽时间相应延长,导致周边居民出行不便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商铺利益受损也将更大,公共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新和站点区间已有30宗村民住宅签订协议
目前,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钟落潭段的房屋拆迁任务已完成近4.8万平方米,占拆迁总面积的95%,而余下5%的房屋拆迁均位于新和站点区间。
新和站为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主线与知识城支线的换乘站,主线通至从化,支线通至萝岗,未来即将在此建成的新和交通枢纽,南至萝岗增城,东面接从化街口,北至花都北兴,可接驳京珠高速、北三环高速、中新知识城的永九快速路以及延伸至健康产业城的钟太快速路,是未来钟落潭镇乃至整个白云区,与其它市、区交通衔接的重要枢纽。
新和站点区间涉及47宗村民住宅、20宗村社集体物业的房屋拆迁,拆迁范围广,面积大。近一年多来,钟落潭镇设立由镇、村、社三级党员干部组成6个动迁工作小组,每周逐家逐户宣传征拆法律法规政策,坚决做到依法依规开展具体补偿事宜,严格按照《广州轨道交通十四号线白云区段征(借)地及房屋拆迁补偿方案》来核定总补偿金额,并支付补偿款。
目前,新和站点区间已完成30宗村民住宅以及20宗村社集体物业的协议签订,并拨付了补偿款。现剩17宗被拆迁房屋业主至今仍不愿签订协议,成为了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征拆的“钉子户”。
记者获悉,当地村民刘俊英一处3000平方米的厂房已被征拆,他是村里第一批签订征拆协议的业主之一。“我的厂房已经经营了20多年,这次征拆了办公用房与生活用房,只留下一些简易的生产车间,我整个工厂就不得不搬迁到其他地方开办。”刘俊英说。
一开始,刘俊英对征拆工作十分排斥,这不仅要停工找其他厂房重新建设装修,还得搬迁近200台大小型生产设备,费事费钱也费时间。可是,刘俊英从长远利益考虑,认为自己在村里还有其它物业,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开通,环境好了、交通便了,就会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效益。于是,刘俊英一签字就立即领到1000多万元的补偿款,用于新厂房的建设和装修。
“钉子户”补偿诉求期望值过高
钟落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未签协议业主不配合拆迁工作的原因可归结为,一是补偿诉求的心理期望值过高;二是个别历史宅基地要求进行补偿;三是唯一宅基地村民要求安置。
其中,部分被拆迁户持观望态度,希望通过观望与僵持博取更大利益,甚至有一些提出了一些难以满足的要求。村民刘洪德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房子位于广从九路边,由于上世纪90年代广从路的扩建,其宅基地恰好在50米控制线范围内,房子限高不能加建,就一直是一层平房。这次征拆中,他要求1层要按4层半的商品房价格进行补偿,拒不接受以宅基地平房的标准补偿。
因新和站点区间17户被拆迁户一直不配合征拆,原定于2016年开通的轨道交通十四号线,由于无法按原工期进场施工,导致开通时间被迫延后,公共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钟落潭镇开往中心城区的公交线路仅有501路、808路、808A等,且到达中心城区至少需要2小时,开通地铁一直是全镇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同时,新村村、登塘村的集体发展留用地,已选址在新和站点综合开发区,未来将依托地铁口带来的站点经济效应,带动两村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目前,居民的迫切愿望,两村的发展计划也只能被搁置。”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钟落潭镇高职园区、综保区(南区)、健康产业城等已进驻,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将是这些园区与中心城区连接的关键,如今地铁的“缺席”将对整个钟落潭镇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现在多个站点区间实施围蔽,其中多处围蔽区贴近居民区和沿线商铺,现在施工工期的延长,居民出行不便时间会相应延长,商铺利益受损也将更加严重。”该负责人呼吁,部分期望值过高的村民不能只顾个人的眼前利益,应以大局为重,维护公共利益,支持轨道交通十四号线的建设。
下一步,钟落潭镇将继续加大动迁宣传工作,加强对村民征拆政策的宣讲,进一步化解未签协议村民的抵触情绪。据摸查,目前17户被拆迁户中有2户属于唯一宅基地,目前该镇已与新村村、地铁公司,专门针对安置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安置地选址有了初步方案,现已将方案上报给区政府。(文/图 张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