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广州警方在全市开展立体化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以来,白云警方组建了一支400人的巡(特)警队伍并整合派出所的巡逻警力投入运作,通过采取徒步巡逻、定点守护、堵口查车等方式公开武装执勤,分别对辖内重点部位、商业中心、人流密集场所等进行巡逻防控,进一步压缩了违法犯罪活动空间,提升了全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据统计,5月1日至6月2日,全区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5.8%,其中“两抢”警情同比下降1.1%,立体化巡逻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巡逻不足10分钟
烈日下已汗流浃背
6月4日8点30分,区巡(特)警三中队的韩警官与两名辅警准时到岗,穿过人流密集的天桥来到新市街百信广场,开始上午3小时的徒步巡逻。
“你好,麻烦出示一下本人身份证,谢谢。”只见韩警官敬礼后,接过了一位青年的身份证,通过验证通快速查询身份证的真伪性。
韩警官告诉记者,新市街外来人口众多、治安警情较为复杂,像上述类似的检查每天都会进行多次,“一般都凭借经验和直觉来锁定可疑人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
上岗45分钟后,韩警官一行迎来10分钟的休息时间,补充水分、活动筋骨、简单擦拭身上的汗水,这是他们在休息站点必做的放松动作。“现在天气炎热,特别是阳光直射的时候,不用10分钟,我们就会开始不停流汗。”
韩警官坦言,做了巡(特)警之后,在户外呆的时间更长了,面对群众的机会更多了,日晒雨淋更为常见了,每天因为要实时观察周边情况,神经更加紧绷了,轮班休息的时间也明显少了。“在我们眼中,没有休息日,没有小长假,全天在岗,开足马力早已成为常态化。”
每人每天巡逻10小时
随身佩戴8件套装备
与记者交流不到几句,韩警官看了看手表后,又与辅警排起一列三人的队形,到广场沿边商铺巡逻。只见他左手握着可自由伸缩的警棍,挺直腰板,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
韩警官告诉记者,随时手握警棍,面对突然的器械攻击时,能第一时间进行防护、抗击,把对方注意力吸引过来,防止其对群众造成伤害。他所在的中队队员平均年龄在37.5岁左右,虽然负责巡逻的区域不是全区最大的,却是经济最为繁华、治安最为复杂的。
“我们管辖的范围横跨了包括三元里、新市、永平等在内的7大派出所,肩上的重担真的不轻。”区巡(特)警三中队杨队长说,中队负责的区域被分为8个固定徒步巡逻警区以及4个机动巡逻警区,近期中队有侧重点地在近郊三元里、新市地区大密度设置巡逻组。据悉,5月1日至6月2日,新市地区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8.3%,环比下降1.3%;三元里地区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16.5%。
杨队长还向记者展示了巡逻民警每日需随身佩戴的8件套装备,手枪、手电筒、警棍、警绳、催泪喷射器、对讲机、手铐以及验证通,还有民警执勤日志本。所有装备环着腰佩戴起来,重量可想而知。一天下来,一名巡(特)警要足足巡逻10个小时。
全区设置巡逻组128个
每天投放超700名警力
区巡(特)警大队队长欧阳伟源介绍,此次立体化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中,白云警方在全区共设置各类巡逻组128个,每天在辖区社会面投放超过700名巡逻力量,采取汽车、徒步等多种巡逻方式增强防控能力,全面加强党政机关、客运站、公园广场、商业旺区等重点部位及周边的巡逻防控工作,并承担着全区应急处突的重任。
5月29日、31日,人和镇的蚌湖和鸦湖举办了龙舟赛活动。“防控面广、赛道线长、群众靠近河堤观看比赛,最担心的就是发生群体性的推搡、踩踏事件。” 欧阳伟源介绍,当天从巡(特)警大队中抽调部分警力赴现场维护秩序,两天的龙舟比赛均顺利落幕。
6月1日,位于白云新城的市儿童公园开园,总客流量达6.8万多人次,“社会上出现了涉及儿童节公共场所安全问题的谣言,大大增加我们的巡逻压力。” 欧阳伟源说,上级领导前期进行了严密合理部署,当日上午8点,全部巡逻警力按时到岗,并侧重在公园各出入口加大警力布控,特别是设有地铁站的南门,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白云警方还成立了专职研判部门,分每日、周、月对辖区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监测和研判评估,突出对辖区治安复杂区域、高发案、易发案路段和时段等研判,实时监测治安态势和趋势,及时为全区巡逻防控勤务动态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郑少敏 通讯员/谢锦焕 刘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