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白云,在呈现高端化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重重围困。
“我们引进更多高端企业,却发现发展空间几乎已被低端产业抢占一空;我们希望建设优质地产项目,却对城中村的庞大复杂望而兴叹;我们希望留住企业留住人才,却难以提供足以配套的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此前一位政府部门的领导如此感叹,问题的本质归结而言,“我区的现实条件满足不了当下的发展需求。”
这正是我区当前正在强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急迫性所在,这一改革也是我区统领经济工作的主线。今年我区研究制定了《白云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以下称《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白云决心的体现,隐含着我区对于突破发展瓶颈的强烈渴望。“改革”二字,某种程度上,其等同于“希望”。策划/王玲 文/陈亮嘉
A 、供给侧改革或成白云关键转折
改革如同治病,若非顽症缠身又何须猛药去疴?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就是当下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生了病”,必须对症下药才能消灾去病,乃至重焕生机。
用改革突破低端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阐释为: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大势如此,我区更是深知其味:脏乱差的城中村聚集的低端现状,无法满足“建设创新宜居空港区”的高端发展需求;小散乱的产业基础,无法提供我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无序发展导致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则严重限制着白云引进与建设高端项目的空间。
在当前,我区的需求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最典型的便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如以白云新城为代表的诸多区域正在吸引众多的白领人群到来,但购物、娱乐、居住等多方面配套的不完善,又让很多人处处都感到生活的不便。
这其实就是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城中村、货运场、专业市场等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九元航空的遭遇就是这种现状所带来的尴尬,其高管贺键称,九元的员工在人和镇不断遭遇居住、就医、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我们公司员工学历、收入均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但周边的生活环境远不能与之匹配,员工只能住在城中村。可想而知,这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这仅仅只是一个缩影。不可否认,空港给我区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但是因为当前我区供给侧的不足,致使大量的机会白白流失,这令人扼腕叹息。区发改局局长伍伟强说,从这个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一次困中求变,对于白云区而言,还是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关键性转折。
重塑白云供需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纳而言无非六字:“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六个字对我区而言,可谓字字千斤。“从2016到2018这三年,就是攻坚的三年。”伍伟强说,面对改革,白云的任务并不轻松。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者犹为艰巨。《改革方案》中提出,在淘汰落后产能上,我区要完成8家国有“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并使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到2018年底,还要使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区域的污染企业基本退出。而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我区的去库存任务达12.3万平方米,到2018年底,全区商品住房库存周期要基本控制在16个月以内。在金融工作上坚持防风险、严监管,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杠杆率保持达标。同时,要使区内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样,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助推上市企业突破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30家。
降成本方面,我区要积极为企业降低人工、生产要素、物流、融资等成本,至2018年底,企业负担将持续减轻,而今年底企业综合成本预计便将比2014年下降5%-8%。
至于补短板,则着重聚焦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上。争取到2018年底,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研发中心达到80家,年度专利授权项数达到8000件。推动传统工业智能化改造,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到2017年底,推动22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完成投资总额30亿元以上。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成长。
“整体来看,我们的目标在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伍伟强分析,此次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我区将得以大幅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B、关于改革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几项工作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几个部门的各自为战,而是一个极其系统的工程,犹如一道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减法:为有源头活水来
“减法”,实际上就是去芜存菁。
“就像一条被淤泥堵塞住的河,首先你要把它疏浚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过来。”伍伟强认为,我区当前存在众多过时而不适宜新发展方向,高污染而又产能低下的企业,占据大量资源却贡献寥寥,这些都是白云所要清理的目标,“就如同人体需要排毒一般。”而去产能、去库存就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清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管控。我区还应对不符合区“十三五”产业政策方向、有过剩趋势的低端产能项目,一律不安排新的用地指标。同时,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要求,严格控制低端产能项目上马。
而另一个层面的减法便是“降成本”,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数据显示,我区上半年有178家规上工业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增长 79.8%。因此,减轻企业负担变得极为重要,除了一系列的减负措施要到位之外,政府应竭尽所能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
除法:经济发展更需效率
所谓“除法”,其本质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包括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层面的效率,一些政府部门审批、办事效率的低下同样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因此,简政放权必然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也涵盖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技术审查和公共服务事项,优化建设工程审批管理模式,提高项目落地建设服务效率。
制度上的不足则是另一个掣肘。“机制体制上还未与当前经济发展与人民需要达成同步。”伍伟强坦言,我区包括营商环境、商事制度、招商引资机制等方面多有不足。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有一家去年进入我区的企业,土地已购置,本计划今年6月便动工建设,先是因为原有供水管无法迁移而耽搁,后来又遭遇道路限宽、建筑限高导致无法达到原定建筑面积,需要修改规划等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就是在前期规划阶段没能完善,实施阶段才发现困难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我们在上海考察时发现,他们建设项目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投入于细致的前期工作,基本做到万无一失,随后的工作就能够水到渠成。”一位参与了其规划的负责人不无羡艳地说。可见,我区需要竭力突破项目建设效率的瓶颈。
加法:不止排毒更需固本
“多而不强,杂而不精,乱而不聚。”有人曾如此形容我区的产业情况。这样一种薄弱的基础,已难以为我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反而成为沉重的拖累。正是基于此,“排毒”的同时,还要“固本培元”。
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的目的在做“加法”。而“加法”,其主要内容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具体到我区,则提出了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会展业,融合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业转型攻坚3年等。
当前的进展无疑是积极的,如今年以来就有近30个总投资额超80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在不断推进。尤以航空服务业为人瞩目,中航油10.9亿元拍地,东航广东分公司正式落户白云等佳音频传。加上近年来一系列的突破,已使航空服务业引领着我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初具雏形。
但也需要看到的是,白云产业的转型仍然是在狭路上前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短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所缺失,制度性供给创新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种种限制尚未消减,这些皆是需要多做“加法”以弥补短板的地方。
乘法:创新驱动经济蜕变
“我区的化妆品行业,体量很大,占广州市场的7成,在全国也有不小的份额。但多年来停留在小散乱状态,到现在,不少企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区政协副主席李恒丰说道。
这就是我区当前的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的一个缩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往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真正能够彻底扭转现状的路径,还在于大刀阔斧地改变发展方式。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我区的化妆品行业优势在于体量大,产业链完善,并且国内化妆品市场也在日渐扩大,绝非夕阳行业。”李恒丰说,很多企业也有做大做强,摆脱低端困境的强烈愿望,“如果政府能够有效扶持与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向高端化发展,这个行业就很有可能成为我区未来又一个支柱产业。”
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用技术进步来强力支撑经济增长,此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其核心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并依托民科园等科技创新枢纽平台建设,走“总部经济+产业化基地”的发展路径。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配套政策、鼓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在我区集聚发展,以造就创新创业能够在我区遍地开花。
C、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什么机遇?
释放发展空间
白云区引以为豪的一大优势,便是地域广阔。这本应成为我区借之迅速崛起的最坚实基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去数十年粗放发展导致的用地缺乏规划与控制,我区的土地资源反而逐渐捉襟见肘。
而原有的土地,早已被众多低端产业所占据。区发改局副局长彭剑英告诉记者,这严重限制了高端供给进入白云的空间,早已成为阻碍白云发展一块心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动的“去产能”,其意义正是在于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以达到“祛瘀活血”的功效。永泰茶山庄的改造便是最好的范例,从旧工厂到高端商业中心的蜕变令人惊叹。
事实上,我区还存在大量类似于永泰茶山庄的“三旧”物业,如果将它们进行有效的清理整合,就可以为白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土地,更多产业发展的载体,实现产业业态和城市形态双提升。
引发价值革命
我区时常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便是在外界眼中“低端落后”的固有印象,这尤其体现在土地的价值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梁桂全指出,房价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商业价值,建筑成本几乎一样的两栋楼,为什么一个一平方米七八千,另一个却是三四万?就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区商业价值有高低。
梁桂全据此认为,白云区应当发动一场价值革命,即如何让白云区的土地资源由中低端商业价值,转变成高端的商业价值。“白云区2014年每平方公里产生的经济价值只有1.6亿元左右,而深圳则超过10亿元,这里的提升空间十分巨大。设想如果能提到2.3亿,这对于白云区来说就是巨变。”
这一点便极有可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短板”而实现,一是转型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体系,一是通过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实现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就如白云新城当下所正在产生的剧变一样,大型企业的入驻,现代商业中心的抢滩,城市环境的改善,使白云新城从原先的一片荒芜,到如今渐显CBD的轮廓。
突破制度限制
“有一个改造项目虽然现在如火如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前这里经历过6年的规划筹备,困难重重,一度停滞。他们的村长说,这几年他们村因此而损失了数千万元。”伍伟强说,过去的一些机制体制的缺陷,确实是对白云的发展掣肘太多。
广州从上至下都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在制度的限制中寻求改革的空间。我区可争取将白云作为事权下放试点,由我区承担起项目建设立项、可研、财评等审批和实施等工作,加快推进白云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
如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白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我区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宜居空港区的建设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对广州北部航空枢纽和空港经济区、科技创新枢纽民营科技园等重大平台的发展建设也形成了明显制约。我区便可争取广州市以我区已纳入市城建计划的项目为试点,加快推进有关项目的控规和土规调整、项建和可研审批等工作。如果能够实现,将给我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助力,对于全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将无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