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创新帮扶手段 扶贫开发成果双丰收(图)

发布时间:2016-03-01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十二五”期间,我区分别经历了两轮区内农村扶贫开发、两轮对口帮扶大埔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其中,第一轮区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两轮对口帮扶大埔扶贫工作都已圆满收官,2016年也将迎来第二轮区内扶贫的验收。五年扶贫,全区参与、各方积极协作,创新手段不断涌现,打下了一场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扶贫成效明显,实现了扶贫开发成果双丰收。文/方洽旋  图/杨凯

 

  A、区内扶贫

  2011年是我区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时间节点。当年,全市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正式实施,根据“一区扶一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原则与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我区投入资金,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扶贫模式,依托造血项目带动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历了两轮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第二轮扶贫工作明年将接受验收。从大量的扶贫数据来看,截至目前,两轮扶贫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轮:多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11年,我区开展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区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到2012年底,全区结对帮扶的789户农村贫困户收入明显增长,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社保难、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有效破解。

  两年间,我区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培育低收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升级改造村内旧村庄、旧厂房、旧市场等多种途径兴建商业设施,发展村级物业;对发展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村,采取集中投资入股区供销社的形式,对帮扶单位的部分帮扶资金入股投资,每年单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增强了低收入村的造血功能,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低收入村逐步脱贫。

  以如今有着“最美休闲乡村”之名的寮采村来说,2010年,我区以实施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帮扶其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低收入户就近就业,该村也充分利用扶贫资金,结合绿道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2012年村集体收入比扶贫之前增长了306%。如今,寮采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喜人,七彩花田如诗如画,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在两年的帮扶中,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受帮扶镇、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3月,我区启动扶贫项目156个,项目覆盖3个镇20条村,其中新建医院、幼儿园建筑数幢,整治标准化农田1600亩,新建硬底化村道、扩建市政道路、新改建桥梁、开通农村公交线路多条……这些,都是让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的民生热点,扶贫开发真正做到了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

  第二轮:开创“对口帮扶+生态补偿”机制 于生态保护中寻发展

  我区第二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于2013年6月启动,开创了“对口帮扶+生态补偿”机制,以强调生态保护为主,完善发展村级民生、公益事业。

  “在夯实我区生态基础的同时,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一轮扶贫中,为实现生态保护与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我区通过建立有效的区级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激励机制,将生态保护、生态补偿与保障基层组织运转结合,将对口帮扶贫困户长效脱贫与实现有效扶贫帮困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扶贫帮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据悉,2014年和2015年,我区财政就分别拨出1073万元、1070万元,作为4个镇共33个村的生态补偿资金。我区还从生态保护出发,实行产业帮扶。以棠景街对口帮扶的钟落潭镇小罗村为例,该村土地属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棠景街根据实际,帮扶其第二、三产业,建立椹莓种植基地,还从东北邀请了专家为村民、管理人员、村干部讲授课程,教授如何有效栽种、推广椹莓等。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区在完善了大量村级公建项目的基础上,在帮扶村实施危旧物业改造,提高村集体经济效益,加强扶贫村造血功能,并积极发展村级产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像钟落潭马洞村,就在区农林局的帮扶下积极引导村辖产业合作化经营,先后组建了生姜合作社、火龙果合作社、罗汉松合作社、黑番茄基地等。这种产业合作化,在解决村民就业、增收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2016年是本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验收之年。”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区将力争实现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1万元以上,帮扶有劳动能力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相对贫困户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B、区外扶贫

  第一轮:探索多手段帮扶 “输血”转为“造血”

  同样的,“十二五”期间,我区对口帮扶大埔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也经历了两轮,皆完美收官,对口帮扶的31条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工作成效受到省市肯定,更重要的是,受帮扶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第一轮扶贫开始于2009年,带着一批批的成果踏进“十二五”,圆满结束于2012年。通过三年的帮扶,16条贫困村、1520户贫困户的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贫困户脱贫率达100%,我区所帮扶的16条村全部通过省考核。

  从数据来看,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2年12月,三年间投入16个贫困村的农业项目有43个,工业开发项目21个;开展各种劳动技能培训5730人次,劳务输出1510人;建设硬底化道路102.26公里,建设文化卫生设施130个,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积达5001亩;解决饮水安全5866户,解决住房困难806户,解决农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079人;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购买禽畜种苗16万多头(只),帮助贫困户种植各种粮食、经济作物4600.8亩。

  贫困村脱贫的背后,是帮扶形式的多样化、多手段。在对口帮扶16条贫困村过程中,我区对村的帮扶大部分采取入股镇水电站及广梅工业园的方式,以每年稳定的收益保证了村级集体经济长期稳定的收入,实现了长效的帮扶模式。此外,各街镇还积极组织和发动辖内企业、商会及有关单位前往所帮扶的贫困村,进行多方考察,积极探索农企合作、项目扶贫等各种帮扶形式,积极推进从“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形式的转变。

  我区对贫困户的帮扶,则是制定帮扶每一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发展规划,对贫困户有劳动力部分采取培训和转移等有效措施,以“一户一法”有效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在民生方面,我区重点解决了贫困村“读书难、行路难、就业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等“六难”问题。

  第二轮:扶贫工作三步走 创新帮扶出成效

  2013年6月,我区启动了新一轮对口帮扶大埔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在各方努力下,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帮扶资金及时到位,帮扶项目顺利启动,大大地提高了大埔县15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了民生事业,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开展产业帮扶,我区成功帮助贫困村提高了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15个贫困村、184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在吸取第一轮扶贫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区在这轮扶贫中确定了保障性帮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三步走的基调,循序渐进地帮助贫困村走上脱贫、巩固、致富之路。

  2013年被定为保障性帮扶年。在完成了贫困户的调查核实和公示后,各帮扶单位安排资金立即为贫困户家庭购买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符合条件者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开展困难助学,支持危房改造,开展农业和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第二年,我区着力于为各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各村建设道路、桥梁、水利、饮水工程等项目。其中,江高镇投入120万元,建设高标准文化体育广场、水口公园、水利项目;京溪街投入资金,并发动乡贤捐资120万元,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隔壁镇引水,修建了饮水工程。

  只有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产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有了前两年的打基础,2015年,我区将产业帮扶作为脱贫的长效机制和主要手段,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蜜柚、仙人草、茶叶、玉米、马铃薯、烤烟等种植和鸡鸭鹅、牛羊猪等养殖,免费提供种子、种苗、饲料、化肥等。此外,我区还帮助15个村分别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蜜柚、仙人草等主导产业18个。

  在新一轮扶贫中,各种创新帮扶手段涌现,江高镇把“江高模式”运用到产业帮扶中,率先开展农户家禽养殖;同和街开展海拔300米高山养鱼,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参与经营;太和镇打造1000吨海鲜菇种植基地,年产值不菲;石井街推行水果玉米种植100亩;金沙街扶持20多户农户种植灵芝,取得成功……产业帮扶的亮点不胜枚举,更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观察

  创新手段强化持续“造血”功能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最大的一块“短板”在农村、在贫困地区。回望“十二五”,从各种数据可以看到,经过两轮的扶贫开发,五年的区内、区外扶贫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我区五年的扶贫开发中,从扶贫的手段来看,“创新”是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诸如应用“江高模式”、生态帮扶、入股投资、农企合作、帮助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是创新的体现。正是这些“创新”的手段,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不过,扶贫开发不能仅是简单的提高贫困户收入,更多的应该是让贫困户获得彻底脱贫乃至致富的资源、技能、手段,也就是变“输血”为“造血”。只有能够持续地“造血”,贫困村、贫困户才能够彻底地脱贫致富。要实现长远的“造血”,继续创新扶贫开发的手段必不可少,并且是在结合实际、符合新形势发展的基础上。

  接下来我区的扶贫工作中,仍需时刻关注贫困村脱贫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扶贫大队伍撤退后村庄的“返贫”。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