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区这片广袤大地上,仅有3.59平方公里的同德围在面积上并不起眼。然而,自从2012年启动综合整治以来,这一地区的关注度空前,成为了政民互动的一方热土。
继同德围综合整治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下称同德围公咨委)之后,我区金沙洲、罗冲围先后成立公咨委,广州市则成立有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咨委等。在改革转型的“十二五”期间,“公咨委”甚至成为我区乃至广州城市公共治理的热门词汇,市民耳熟能详。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公咨委制度意味着新时期的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从政府一元领导到多元协同的转型,这个具有全国意义。那么,首创于我区的公咨委到底是干啥的?它们在城市治理改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在短短几年里就得以在全市推广?文/全碧芳
诞生
同德围公咨委首个成立,随后全市推广
2012年广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看到同德围地区30万街坊的基础设施极度缺乏,将自己的政协提案写成万言书在会上交给市领导。此后原市长陈建华带人前去调研,发现确实如此,于是要求市政府对其开展综合整治,动手之前,各部门要先向同德围街坊征询意见。在这一背景下,同德围公咨委成立了。
这是“十二五”期间,广州市首个成立的公咨委。看到同德围公咨委不仅帮街坊解决了问题,也帮政府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协调矛盾,金沙洲、罗冲围也很快成立了公咨委,田心村也成立有改造公咨委,汇德社区设立有事务咨询委等,而广州市则成立有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咨委等。如此一来,公咨委制度在我区,乃至广州都得以大范围地推广。
去年12月,广州城市更新1+3系列文件的核心——《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还提出,旧城镇更新涉及重大民生事项的,可以设立公众咨询委员会,保障公众在旧城镇更新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看起来公咨委的成立有些偶然因素,实则是一系列政府、民间合力推动城市治理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二五”期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也是我区推动城市治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力求最大范围内使公众参与到地区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开展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既是部门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同德围地区广大居民的“梦想”。如何把人民的“梦想”变成实实在在、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具体实施方案呢?公咨委一头连着普通民众,一头连着政府部门,其积极履职,正发挥着这样的桥梁作用。
运作
既是民众传声筒,又为政府分忧
在具体运作中,公咨委积极履行“收集意见、过程监督、协调矛盾、工作评价”的职责和义务,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搭起了一座沟通之桥。同德围公咨委秘书长李伟庭分析说,在公咨委模式里,始终把尊重民意作为根本。
同德围综合整治过程,实际就是市委、市政府主导,群众主打的过程。在综合整治之初,原市长陈建华就对居民说,你们是同德围的主人,同德围怎么整治你们说了算。整治开展以来,委员们通过开会研讨、基层调研、撰写建议书等履职手段,提出了南北高架桥项目等不少提案,然后由同德围公咨委提交给市政府的。在这期间,政府也始终把主动权让给群众,把征集整治意见放手让公咨委去收集,让群众自己根据公共设施需要酝酿工程项目,在诸多工程立项中完全听取民意。
公咨委还扮演一个为政府分忧的重要角色。在同德围综合整治过程中,围绕南北高架路方案(下称方案)产生了种种波折,在各方意见分歧大,征求意见方案无果的情况下,公咨委在各个意见分歧单位之间进行引导疏导,最后根据公咨委的意见和同德围的交通实情需要,市有关部门最终同意建路方案。
作为公咨委主任,项目从规划到建设,韩志鹏参加过无数次协调会,无数次面对方方面面的诉求,见证了方案在征求民意基础上做的无数次修改。他由衷地说:“同德围综合整治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由善政而善治,彰显了同德围民众的建设性参与。如今还有地铁8号线等在建项目,田心村整体改造等,我们都义不容辞,协助政府,开创同德围片区综合整治的新局面。”
特点
更关注“草根”声音,专注区域性综合事务
不同于广州城建领域的公咨委,我区主要是区域公咨委,暂时没有专业公咨委。包括同德围、金沙洲、罗冲围在内的公咨委都是由区政府牵头,主要由当地村民、小区居民、开发商代表,以及关心当地建设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组建而成。
“这些都是熟悉当地情况,有能力、有意见、想表达而且有渠道的人,公咨委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安排一个有效的议事规则,最后这些意见和政府的一些政策能够更好地磨合和融合起来,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探索。”同德街党工委书记梁仕东也长期关注公咨委制度。
记者梳理发现,从类型上分析,区域公咨委更关注“草根”声音,居民代表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其次是企业类的利益相关方。例如,同德围公咨委有37名委员,其中29人是同德围街坊,占比78%;金沙洲公咨委有29名委员,其中包括了20名居民代表,占比更是接近7成。韩志鹏曾用“草根的”总结公咨委的特点,“居民代表占比超五成”的数据印证了他的这一看法。
作为区域类公咨委,更侧重解决区域性综合整治事务。如同德围片区、罗冲围片区,都属于城市更新改造,着力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公咨委议事规则多采用“讨论制”,委员们主要以开会讨论的形式表达诉求,同时,到基层调研、撰写建议书等也是履职手段。金沙洲公咨委通过召集问题研讨会和约谈责任单位等形式,敦促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公咨委意见建议,来对各项目建设与管理进行监督。如约谈市土地开发中心,就金沙洲康园路、路北辅道、彩滨路道路建设情况听取工作汇报等。
成效
发挥政府市民两个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同德围公咨委在成立之后,很快搜集到了1000多条街坊意见,形成包括新建高架桥、医院、学校、公园、地铁等一共10个整治项目,政府在实施这10个项目的过程中,碰到有居民维权的,公咨委很快就协调化解了。而金沙洲公咨委自2013年4月12日成立以来,也为10万洲民争取到16项基础设施项目,为美丽金沙建设架起了一座政民互动“连心桥”,解决了民生难题。
成立还不到一年半时间的罗冲围公咨委,也一直发挥传声筒作用,对地区改造过程中如39个改造项目等民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困惑、诉求,在第一时间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如今,新源粮油批发市场和东旺蛋品批发市场两个改造项目已经纳入我区2014年“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新源粮油批发市场新的仓储区第一期已经竣工,接下来将拆除剩余旧仓库群,实施第二期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社会格局已呈现利益多元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碰到的社会矛盾同样多元化。传统的城市管理型行政模式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向现代的治理型行政模式转变已成为趋势,公咨委模式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韩志鹏认为,公咨委实际上是由群众中各利益方组成的一个议事机构,通过这一机构来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事实上,公咨委也代行了政府的部分决策权限,公咨委通过的方案,政府基本采纳,成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缓冲器。
公咨委这一平台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政府、市民两个积极性,为政府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重大民生工程落地提供实实在在的依据,让市民群众和政府共同研究、共同决策、共同建设同德围,这也是“同德围模式”的意义所在。
样本A
同德围公咨委:
让草根智慧绽放光彩
成立时间:2012年2月23日
成绩:创造诸多第一,如广州成立的第一个公咨委、诞生第一条由民间发起动议的高架桥——同德围南北高架桥等。
案例:同德围公咨委首个任务是为市政府发布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收集公众意见。正是在这次意见征集中,同德围街坊、退休工程师何世江提议修建同德围南北高架桥。这一提议引起市政府的重视,原市长陈建华让韩志鹏和何世江走进市府常务会议。普通市民走进市政府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平等对话,这创造了广州的纪录,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未有先例。
有了政府的支持,同德围公咨委再回去和街坊们协调矛盾也非常顺利:原本谁都不想离得太近的同德围南北高架桥,经过三轮近10次协商后,大家服从大局各自让步,工程得以开工。
同德围公咨委还有一大功劳,即促成了地铁鹅掌坦站的二次落地。地铁8号线北延段鹅掌坦站原规划站点因征借地事宜未能协商好,计划另行选址。鹅掌坦附近的居民大多是为广州地铁建设而腾出自己原来家园的拆迁户,得知消息后纷纷到同德围公咨委反映意见。公咨委经过调研后发现鹅掌坦附近的常住人口近3万人,完全有必要设置地铁站,于是通过向市有关部门提出交涉、向新闻媒体呼吁等方式履行监督职责,最终促成了地铁鹅掌坦站的二次落地。
同德围公咨委成立4年来,不仅为30万街坊带来了同德围南北高架、中学、医院、公园,彻底解决了同德围的历史欠账,更启发了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公咨委制度。梁仕东分析认为,“同德围模式”能经得起客观的推敲,受到民众的拥护,就说明这是解决城市建设中复杂问题的一方“良药”。
样本B
金沙洲公咨委:
架起政民互动“连心桥”
成立时间:2013年4月12日
成绩:在金沙洲公咨委监督协调下,编制《完善金沙洲地区公共配套设施2014-2016年实施方案》,新建成金沙变电站、金沙洲医院、华侨中学、儿童公园,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完工通车、北环高速沙贝出入口通车。
案例:2012年底动工的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原计划2014年4月竣工,到时间节点了项目主桥工程离合拢还有好一段距离,金沙洲居民对此议论纷纷。为此,金沙洲公咨委约谈了金沙洲大桥建设单位,了解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建设情况、能否如期完工、不能完工的原因等。同时,公咨委通过微博、官网以及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公布了工程的建设情况以及工程延迟完工的相关信息。金沙洲公咨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约谈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后,我们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督办意见和建议,并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全程监督,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2014年5月,广州市制定下发了《完善金沙洲地区公共配套设施(2014-2016年)实施方案》,明确了30项工作任务,洲民十分关心各项目建设进度。为此,金沙洲公咨委收到方案后,立即召集全体委员开会研讨,确定以“包单”的形式,将工作任务“一对一”落实到各个委员身上,由对口监督委员与项目牵头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挂钩,跟踪项目实时进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
记者观察
保持生命力,还需走专业化路子
“十二五”期间,城市治理改革成为我区社会管理改革领域关键词之一。期间,同德围模式在综合整治中应运而生,它的社会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了综合整治。“声辩后能倾听,偏见互纠;商量间有妥协,共识可成。”公咨委以协商化解矛盾,消弭对抗,达致共识为要义,可以说,公咨委的形式就是新的民主模式。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是首个提出“同德围模式”的学者,他认为,公咨委制度意味着新时期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从政府一元领导到多元协同的转型,这个具有全国意义。通过公咨委制度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协商民主,解决了许多利益平衡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种模式只要有制度保障,其政民互动的运作方式就有重要的迁移价值。不单单是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可以复制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比如田心村成城中村改造公咨委、汇德社区事务咨询委等,就是模式的迁移。
“十三五”期间,公咨委模式将如何走向?从同德围公咨委产生的背景和运作的成效来看,要继续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谏言意识和政治意识外,还应该有很强的专业意识,走专业化路子,提高技术含量,不需要为论证某件事而专门出资聘请第三方,减少论证和评估成本。沿着这个方向走,将大有裨益,不仅能优化团队组成人员结构,还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