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创新创业活动高度聚集的白云区,无疑立在了风口浪尖。而金融是创新创业当之无愧的最大驱动力,我区的金融体系能否撑起这股“巨浪”,也成为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市金融局副局长聂林坤带队到我区开展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调研,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伟强,区发改局、区科工商信局、民科园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驻区金融企业代表参与调研会议,针对白云区金融业发展发表了观点和看法,并就加快发展创投、融资租赁、跨境融资、建设国际空港城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在研讨中提出,白云区金融的未来之路,应当深度结合本土经济特色,推行“金融+”战略,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空港金融,令其成为白云区金融发展的依托。
融资难是老大难
众所周知,我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以中小规模为主,融资难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金融问题。而我区的金融机构多是中资银行,从他们的角度而言,同样有难言之隐。
“国内的经济在下行,银行坏账增加明显,部分企业个人还款困难是当前的现状。”中国工商银行广州环城支行行长助理盛开直言,工行方面虽然也在做中小企业方面的贷款业务,但是白云区民营企业严重缺乏抵押物,厂房、房产都是无产权的。造成的结果就是,银行方面对贷款的发放不得不谨而慎之,如花都的民营经济不如白云,但是花都工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是30亿元,白云工行的仅为6亿元。
这便是当前我区中小企业金融困局的一个缩影,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区内又缺少更多可以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而政府的扶持力度虽大,但惠及面窄,持续性不足,相比于庞大的企业数量而言,终是九牛一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困扰着区内企业做大做强。破解这个难题,也成为从区委、区政府,到职能部门,到街镇,再到企业,诸多部门单位近年来不断求索的方向。
而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金融破题”也必将是我区寻求突破的重中之重。
“金融+”战略引领未来
“市金融局将积极支持各个区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业态体系。”这是聂林坤调研时,所透露出的广州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表示,市金融局有意向打造各区特色金融,初步的想法是推进“一城一区多点”,“一城”即金融城,“一区”为南沙自贸区,“多点”则是指各区都有金融重点特色项目。
而具体到白云区的金融体系,“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打造创业创新平台,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空港金融。”聂林坤认为,白云区金融的未来之路,应当深度结合本土经济特色,推行“金融+”战略。
所谓的“金融+”,与“互联网+”类似,即“金融+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将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使二者进行资源的深度融合,让金融来引导、推动产业的进步。这是一种在科技加速进化、时代多元发展、社会复杂裂变、经济深度转型、业态广度糅合共同刺激下生成的新金融生态。
刘伟强表示,白云经济有自己的特色,以民营经济为主,民间商贸活跃,产业基础稳定,同时,地处空港门户,空港经济引擎潜力巨大,是创业创新的热土,金融发展必然大有可为。
广州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胥东明同样认为,“十三五”期间,白云区应大力发展空港金融,令空港金融成为白云区金融业态发展的依托。
金融破题在路上
事实上,在“金融破题”的路上,到目前为止,我区已走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
在普惠金融发展上,村镇银行就走在前列。例如白云民泰村镇银行,该行负责人介绍,其以“三农”、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2014年年末,累计发放贷款近2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占比分别为57%和82.03%。该行还不断创新金融体系,完善结算渠道,推出农贷通、小贷通、科贷通、商贷通、流水贷、接力贷等产品。
另一个大有发展潜力、能够惠及众多中小微企业的,便是小贷公司。仅去年上半年,区内3家小贷公司便投放贷款9.7亿元。但仍需指出的是,整个广州市有6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白云区仅占3家,潜力仍待释放。
而在金融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等方面,我区亦取得长足进步。区发改局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开始,便陆续有4只创业基金、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扎堆落户白云。其中,我区与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广东粤科白云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作为我区首个产业创新引导基金,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同时,我区亦在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从去年6月,我区第一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开始,如今就已有运通四方、南菱汽车、利洋水产、有福科技等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而背后是更多渴望上市的企业。欧派家居相关负责人就介绍,该公司正争取年内上市,已于去年10月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IPO),并获批受理。
可见,虽然我区金融体系仍处于尚待完善的阶段,但在不少层面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亦切切实实地推动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奋力前行,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