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中央农办将我区确定为我省第二批5个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之一。一年来,我区农村改革工作有规划、有步骤,土地流转管理、“三资”管理、农村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改革红利初步释放。据悉,我区连片100亩以上土地流转达1.6万亩;广州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地块——黄石街马务村白云汇商业广场项目正稳步推进;去年通过“三资”交易平台完成交易1347宗,合同总价值15.19亿元,合同宗数和金额分别增加了6倍、3倍。
连片100亩以上土地流转达1.6万亩
在我区,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闲置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今后的地谁来种?怎么种?如何才能重新激发土地活力?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新课题,我区给出了破题之策:土地集中经营才是农村现代化的改革方向,鼓励集体农用地连片流转,也是我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唯一选择。据统计,目前我区集体农用地连片流转100亩以上土地流转达到了1.6万亩。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土地使用权不能流转的束缚,农村集体经济经营规模一直较小,生产力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为此,我区率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并推动上市流转。目前,作为广州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地块,黄石街马务村白云汇商业广场项目正稳步推进。以此为基础,我区还将甩开膀子探索改革路子,逐步推进我区集体建设用地上市流转工作。
记者了解到,自开展改革工作以来,我区还出台了区“三旧”改造年度工作方案,以及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办理建设审批开工手续依法建设、村社工业小区和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等系列文件指引,创新提出我区“三旧”改造“八条腿”走路的模式,确定田心村、小坪村整村改造项目和景泰街大金钟路柯子岭经济联合社制衣厂等12宗集体旧厂房自主改造试点项目,并通过白云特色的“微改造”寻求转型升级突破口,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三资”平台去年完成交易1347宗
一年来,我区全面吹响农村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号角,勇敢地向一块块“硬骨头”挑战。
改革中很有标杆意义的,莫过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据了解,我区创新集体资产管理、交易、监督“三统一”的管理机制,在街道实行“三分离、两确权、两平台、三监督”的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模式,在镇级推行“一个中心、一套制度、四个平台、两个代理”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模式。去年通过交易平台完成交易1347宗,合同总价值15.19亿元,合同宗数和金额分别增加6倍、3倍。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大胆改革创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之举,大大挤压了权力寻租空间,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力维护了农村和农民权益,也将在我区农村建设和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我区持续推进村居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据了解,我区推行党组织建设重心下移,逐步在全区1786个经济社全覆盖建立党支部,阶段性完成村社后进党组织整顿工作,努力破解村社干部腐败案件易发多发问题,同时选派优秀的机关年轻科级干部全覆盖进驻全区118条村和48个转制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干部驻村常态化。去年,我区农村地区信访件下降30%,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下降17%。
区内首家资金互助社拟近期建成
金融体制改革要和农村改革配套,需要政府层面搭建服务平台,让更多“政策阳光”洒向涉农贷款,我区农村金融改革深谙此道。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区制定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以江高镇金融服务示范镇建设为基础,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为银行网点建设和农户信用贷款奠定基础。更可喜的是,我区首家资金互助社将在近期建成。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破题阶段。”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提到,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非个别现象,改革的道路还很长,目前我区正在探索“政银保”农业融资贷款新模式,努力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今年是农村改革三年试点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区又将如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记者了解到,我区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建立“一图三库”,加大“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力度。
与此同时,我区还将深化农村金融管理改革,出台新的合作组织(农户)小额贷款的资金管理办法,完成“政银保”农村信用贷款试点;加快推动集体旧厂房改造和村社工业小区、专业批发市场整治改造与转型升级工作,同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历史发展用地和留用地的开发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改革的新路会越走越宽,最终结出丰硕的改革之果。”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碧芳 通讯员/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