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联合作战打破“五类车”管理怪圈(图)

我区全面开展治理“五类车”问题工作

发布时间:2014-11-17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一直以来,“五类车”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的秩序和安全,并逐渐发展成为集交通、治安、社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今年以来,区公安分局在全区地域范围内开展治理“五类车”问题工作,组织交通等相关部门和各街镇联合作战,采取集中统一行动和常态化整治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对客(货)运站场、地铁站、广场、商场、学校等周边地段的“五类车”进行大力整治,以打破“五类车”“抬头—整治—再抬头—再整治”的管理怪圈。截至目前,共查扣“五类车”22464辆,行政拘留人员449人,刑拘涉“五类车”暴力抗法人员2人。

  “单一扣车”转变为“扣车加抓人”

  我区外来人员居住密集,对交通出行要求高。虽然政府的公共交通服务运力虽得到极大改善,但辖内不少地方仍有所谓的交通“真空地带”,公交全覆盖还需要一定时间。加之“五类车”本身有着“挥之则来,唤之则去”的快捷与便利,总是会受到面临出行不便的顾客热捧。

  正是有需求,致使我区“五类车”运营屡禁不止。区公安分局交通管理大队队长罗哲民道出了打击“五类车”营运过程中所面临的恶性“死结”:“我们几乎天天开展整治行动,查扣、拘留等手段已是常态化,但因‘五类车’车主违法成本很低,导致打击成效具有很强的反复性。”罗哲民表示,不少“五类车”车主即使车被扣查,很快就能轻易买到一辆新车,继续进行非法运营。

  “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看,‘五类车’现象一直经历着‘抬头—整治—再抬头—再整治’的管理怪圈。”罗哲民表示,为确保“五类车”整治的针对性,今年以来,该局将整治“五类车”的重点由以往的“单一扣车”转变为“扣车加抓人”上,对有关人员的拘留力度更是空前加大,特别是对暴力抗法的车主,更像戴上了一道“紧箍咒”。

  据统计,今年我区共行政拘留人员449人,其中扰乱公共秩序44人,一定程度上震慑了“五类车”从业人员的猖獗局面。

  联动重点整治21个“五类车”黑点

  今年以来,区公安分局还增加了联合整治行动的频率,即每周一次由交通管理大队牵头组织该局有关科室、派出所、相关街镇会同交警部门,在辖内21个 “五类车”整治重点部位开展大规模联合整治。特别是将辖内“五类车”存在最为顽固的黑点——三元里地铁站、飞翔公园地铁站、西槎路等区域,作为整治的重中之重。

  比如,区公安分局在飞翔公园地铁口附近的“五类车”整治时,除了每周开展一次联合大行动予以打击以外,还与三元里街联动配合。该街专门组织、抽调辖内社会综合治理人员力量,并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促使其开展常态化行动。

  记者还了解到,区公安分局根据具体的“五类车”黑点分布,将今年扣查2200多台“五类车”指标分别纳入到各派出所工作之中,以明晰的量化指标推动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推广便民服务车倡导环保出行

  在罗哲民看来,疏堵结合,加强宣传也很重要。“除了全力压缩违法营运行为的生存空间,如何引导群众自觉杜绝‘五类车’同样不容忽视。”据悉,区公安分局不但将《超速的代价》、整治“五类车”宣传资料以及宣传横幅下发到各街镇,而且在各辖区“五类车”活动比较集中的地铁口、客运站场以及“城中村”内进行张贴和悬挂,对“五类车”非法行驶行为的违法性以及乘坐“五类车”的安全隐患广而告之。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共拉挂“五类车”宣传横幅150条,派发、张贴宣传资料1.6万份。

  除了引导辖区群众自觉杜绝对“五类车”的使用和搭乘行为,我区还倡导群众积极采取乘坐公交、骑自行车等更为环保和安全的方式出行。目前我区正积极推广便民服务车,如作为“社区便民服务车”试点单位,新市街棠涌村计划出资购买18台电瓶车,在村辖内开通3条线路,以方便辖内人员出行。如今该批车辆正在采购中,待各项筹备工作完善后可正式投入试营运。(文/图 郑少敏 通讯员/谢锦焕 王魁)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