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区疾控中心扎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追疫人”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他们坚守一线,像一个个侦察兵,从一名确诊者,抽丝剥茧调查追踪,找到一群接触者,圈定范围,隔离观察,遏制疫情传播;他们无所畏惧,与病毒“面对面”较量,与疫情赛跑,争分夺秒展开核酸检测,揪出“真凶”,为早治疗、早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疫情就是命令,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白云疾控人无畏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全员迅速进入备战状态,以“追疫人”对疫情特有的敏感、担当、无畏和快速响应,在这场抗击疫情战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全员24小时轮班值守,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某某医院接收到一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病例……”2月14日凌晨,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科长叶双岚接到电话后,立马安排现场处置组成员到医院和病人家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指导人员及时撰写调查报告,转送病人相关标本进行检验。

  流调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疫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现场处置组24小时轮班,穿梭在医院的隔离病房、病人家中等地方,对病人出行轨迹、接触人员等情况进行问询调查,追溯传播路径,还要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选取有价值的线索。

  “一线流调人员就像一个个侦察兵,从一名确诊病例,找到一群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然后将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圈定好一个范围后,进入隔离观察阶段,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与疫情赛跑。”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现场处置组组长程晓宁说。

  自疫情发生以来,区疾控中心全体流调人员一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作为该中心一线流调人员之一,李钊宏告诉笔者,每次穿着防护服做流调,都是直接面对病人,详细了解病人情况,一次调查往往要几个小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忙到凌晨,已是常态。

  “之前我区某街道某栋楼中,有两家人相继确诊,但一直找不到彼此间的关系。”李钊宏回忆,为追踪病人轨迹,不遗漏一名密切接触者,现场处置组反复查阅小区提供的监控,一帧一帧地看,逐个画面分析,50G的视频,硬是看了一个星期,终于找到传播途径。

  目前,区疾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从领导到流调、消杀、收样、检测等一线业务人员,都积极做好应急备勤,确保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每晚都有十几人睡在办公室,保证24小时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天召开各工作组组长例会,现场办公调度,解决问题。

  区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勤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备战状态,上下联动、左右协作,集中一切力量应对疫情,做好调查、取样、检测、反馈等工作,为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开展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成立“三人小组”,打造最强“侦察兵”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区疾控中心现场处置组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挖掘线索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在我区的统一部署下,区疾控中心联合公安部门、属地镇街,组建了8支“三人流调小组”,借助公安的大数据和属地镇街的优势,提高流调工作质量,遏制疫情蔓延。

  据悉,早期开展流调工作,比较依赖对病人的询问,若病人不配合或者刻意隐瞒,可能会导致对其活动轨迹等关键信息的掌握出现偏差、遗漏。“传统一问一答的流调模式,只能建立在双方十分信任且患者记忆力超强的基础上,而新冠肺炎潜伏期长达14天,即便患者配合,也难以提供如此长时间的确切轨迹,直接影响到整个流调质量。”杨勤华介绍,一般来说,要想获得病人的航班、车次等行程信息,需由疾控中心向相关部门发函请求协查,要花费3-4天时间,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不利于迅速查明感染源和锁定密切接触者。

  “三人小组”联动机制建立后,参与流调的公安民警可以充分利用办案经验和职业形象,对相关人员进行强有力的震慑,避免被询问对象提供虚假信息而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同时,属地镇街人员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基本情况,也能高效推进相关工作。

  有了“三人小组”加入,流调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之前,同德街和棠景街分别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案例,一直没法找到联系,流调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程晓宁表示,“三人小组”运作后,通过询问和公安大数据分析,快速将这两个独立病例建立起联系,第一时间确定了30多名密切接触者的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及时将他们转运至集中隔离观察点,为阻止疫情蔓延赢得了宝贵时间。

  可以说,“疾控+公安+镇街”三位一体的流调模式,是我区根据疫情特征形势推出的创新举措,有效提高了流调工作效率和质量,各部门突破系统壁垒强强联手,形成了1+1+1大于3的整体合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运行首个区级实验室,最快5小时出检测结果

  早一分钟确诊,就能让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疗,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2月15日,区疾控中心正式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成为全市首个开展实验室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区级疾控机构。

  “此前,广州市大部分新冠肺炎咽拭子采样样品,是送到市疾控中心和两家第三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需要一天左右才能得到检测结果的反馈。”杨勤华表示,为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缓解应急检测压力,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多次主动“请战”,申请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终于获准并在2月15日正式启动检测工作。“近三年来,我区投入了近千万元,为我们更新设备,春节前,实验室已经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杨勤华说。

  “我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有15人,分三班倒,实行24小时检测,每班由2名收样人员、3名检测人员组成。”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徐建华介绍,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例采集咽拭子样本后,妥善包装好,由专人专车送到该中心实验室。接收样本后,技术人员需对样本灭活,进行核酸提取、扩增等,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报告。

  据悉,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现阶段主要承接白云区属医疗机构的留观病例样本、密切接触者样本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样本的检测任务,一般情况下,检测最快约5个小时就有结果。根据现阶段实验设备的检测能力,该中心实验室核酸检测每批最大量为96份,完成全部检验流程需耗时约7小时,按每天24小时运作共检测3批样本,每天能完成的最大检测样本总量可达到270份。截至2月25日,已检测样本1314份。

  “一旦核酸检测呈阳性,就意味着患者确诊,流调等工作必须马上跟上,还原患者此前的生活轨迹,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传播渠道,及时发现并管理密切接触者。”杨勤华表示,通过发挥区级实验室的优势,缓解了疫情防控中的应急检测压力,大大缩短了病例诊断及病例排查时间,为早治疗、早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有助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白云时事 江兴夏 蔡景浩 莫雅琅

请战书.jpg

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诠释着白云疾控人的战“疫”决心。杨凯 摄

疾控人员.jpg

疾控人员与民警等通过视频监控追踪疫情传播轨迹。杨凯 摄

疾控人员全.jpg

疾控人员全副武装,前往医院或村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杨凯 摄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