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2020年白云区“两会” > 代表委员热议

提高医教文水平 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0-01-20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如何优化本土教育资源,提升白云教育综合能力?如何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如何增强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白云两会期间,不少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围绕本土教育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质等话题展开热议。

  优化本土教育资源 

  全面提升白云教育综合实力 

  2020年,我区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优质教育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不少委员建议,通过外引和苦练内功两种模式,优化本土教育资源,提升我区教育综合实力。

  集团化办学是我区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区集团化办学覆盖71所乡村学校,通过教育集团中的示范性学习带动,实现全区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区政协委员、白云中学校长凌伟新是白云中学教育集团的团长。去年3月,该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除了白云中学,还包括了金沙中学、大朗中学、新市中学等6所初级中学。“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目前来看效果很明显。”凌伟新介绍,白云中学是我区一所示范性高中,最大的优势是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很强的管理水平,成立教育集团将发挥白云中学的示范性作用,将其优势扩大到其他学校,实现初中、高中两个不同的学段更好地融合,资源上实现互补。

  “一年时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紧密,目前已经成立了集团党委,学校之间的交流将更加紧密。”凌伟新表示,接下来,白云中学教育集团将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今年将承办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9月开学。

  “我们一方面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更重要的是后者。”区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副局长曾丹介绍,去年我区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如期动工、广铁一中白云校区初中部顺利开学,这里面除了引入,还有合作办学等不同模式,通过区外优质教育资源拉动本土教育水平进步,实现引入名校本土化。而在乡村教育振兴上,我区将持续发力,通过姊妹学校结对的方式,让城区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至少一年,去年已经结成了21对城乡姊妹学校,从去年的中考成绩来看,四个镇的中学提升很快,今年城区学校全覆盖挂钩指导农村学校。

  加强医联体建设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家门口 

  在今年的白云两会上,“医联体”依然是代表委员频繁提起的热词。

  基层患者基数大,但医疗人才却配备不足,区人大代表、江高镇卫生院办公室主任邓婉文对此体会颇深。“这些年,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很多优秀青年医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这造成基层医疗水平迟迟跟不上,而群众也只能舍近求远前往大医院看病,所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看病难,实际上是三甲医院看病难,不管大病小病人们都扎堆前往大医院,其实很多基层医院完全没有饱和。”区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王继勇认为,一方面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基层医院在设备、诊疗水平方面的不足,留不住人才,最终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

  如何让医疗人才留在基层,如何实现有序就医?区政协委员、区人民医院医改办主任江俊认为,首先要进行政策倾斜,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制度改革,给基层医生更多发展机会,为医疗人才在基层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舞台。邓婉文建议,应该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确保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诊疗服务等体系与三级医院接轨,同时通过加强信息化改造,基层医疗机构与“医联体”单位在诊疗信息体系上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共享资源。

  区政协委员、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汪一琴也建议,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名院互联互通,细化双向转诊流程,指导、协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适宜的医院就诊,基层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在三甲医院学习,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逐步赢取群众信任。

  目前,我区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45个,其中南方医院和南方医院太和分院已经建成我区首个紧密型医联体,扭转了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局面。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龙峰表示,今年我区仍然继续加强医联体建设,区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分别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以组建4个医疗集团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补齐短板提升效能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区文化馆新馆地块正式出让,超8000平方米新图书馆即将在白云新城崛起,399个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成……去年以来,我区按照区级、镇街、村居三级网络建设体系,在文体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覆盖、分层次、多功能的文化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打通。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端,最能体现文化的地方传统、群众创造和个性特色。在区政协分组讨论现场,文体组委员表示,尽管我区已实现399个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的目标,但不少中心仍是虚有其表,地方服务质量和达标率有待提高。

  谈及如何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区政协委员、区文化馆馆长冯耀波认为,组织、场地、资金、专家、精品是文化服务五要素,就像人的五根手指头,文化服务要下沉到基层,服务到家,这五项缺一不可。相信文化馆新馆的落成,将成为我区文化事业的标杆和载体,同时也将统领并协调各镇街分馆,增强我区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和可达性。而白云新城图书馆的建设,则特邀“中国馆之父”何镜堂担任设计师,主打“云山珠水,曲水流觞”的设计理念,凸显“书海泛舟”的文化意象,充分融合白云特色。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应以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加以完善,真正做到文化服务活动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人才更聚集。

  区政协委员、民盟白云区基层委员会委员、广州白云天马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广甫认为,白云有很多优秀的古建筑瑰宝,加强白云乡土文化发展,实质就是盘活古建筑这一物质载体,唤醒古建筑背后所积淀和沉睡的文化力量。“若能发挥民间力量,适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且持续的文化传承方式。”

  冯耀波表示,今年,我区将完善“文化白云”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精品聚集起来,按照“一镇街一特色一品牌”的标准,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例如鸦岗龙舟赛、石马桃花雅集、竹料洪拳、横滘粤讴等,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智慧化管理,真正做到发扬传承优秀白云文化品牌。  白云时事 统筹/江兴夏 执行/杨黛清 江兴夏 肖惠津 罗旻力 叶卫锋 郭德全

AP8A9404.JPG

政协委员参加分组讨论。黎天智 摄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