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白云成就

【回眸“十三五”】城市品质稳提升 居民生活更舒心

发布时间:2021-04-01 来源:白云融媒 字体大小:

  这是白云越来越美的五年——蓝天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绿色越来越浓,生态越来越好……“十三五”期间,白云区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总目标和“环境要改善、产业要升级”中心任务,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白云人民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五年来,白云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实实在在地记录着白云区不断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盛放

白云区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图为白云新城路段宫粉紫荆已经盛放。(资料图片)

  拆违复绿优化景观

  城市环境品质提升

  寒冬时节,人和镇的滨河休闲公园仍是满目青翠,三三两两的群众在公园小径上散步。

  “哪想得到,我们这里能从一个违建地方变成大公园。”家住附近的村民刘姨说。原来,就在去年,白云区铁腕拆除了原人和置业广场的24栋违建,取而代之的是风光旖旎的两万平方米滨河公园,全力打造流溪河畔生态明珠。

  回眸“十三五”,像人和镇滨河休闲公园这样的环境巨变,在白云区很多地方发生着。

  大源村的龙口公园前身是一处由当地村霸金某建起来的6950平方米违建,拆除后建成了一处休闲健身公园。近年来,景泰街对辖内居民住宅楼楼顶违章搭建进行全面清拆整治。“住宅楼内的违建挤占公共空间,堵塞消防通道,破坏小区人居环境,这些私搭乱建拆除了,我们生活得更舒心。”景泰街柯子岭村居民钟伯对近年来拆违后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满意。

1607911400248028960.png

  大源村一处违建被拆除后,建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龙口公园。

  五年来,白云区严格落实“三个绝不”,绝不搞下不为例、绝不搞情有可原、绝不搞法不责众,严格执行“四个最严”,坚持冒头就打、发现即拆,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硬的钉子拔起,让违法建设整治行动成绩斐然。

  据统计,五年里,白云区共拆除违法建设40895宗,面积3088.97万平方米,总量全市第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2019年完成既定的拆违1000万平方米目标任务,2020年克服疫情困难完成1200万平方米任务,两年的拆违宗数和总量分别位居全市各区第一。

  违建拆除,还净于民,更是还绿于民。据了解,随着“还绿于民”工程的持续推进,白云区拆违复绿面积已经达到10245平方米,白云山周边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五年来,白云大地被越来越多的绿色点染。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不仅是拆违工作,白云区还推进市容景观优化升级,全方位扮靓城市形象,让景观绿化带随处可见,生活环境更优美宜居。

  近期,走在白云街头不难发现,层次分明的绿化植物多了,生硬的交通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灵动缤纷的花草景观,黄花风铃木、羊蹄甲、紫薇等赏花赏叶的景观树种也随处可见。在广州黄石东路“口袋公园”、马务绿化广场、黄石北入口旁鹤龙公园等处,从植被栽植、道路铺装,到景观设置,都旧貌换新颜,既方便了市民,又美化了环境,提升了这些路段的景观。

口袋公园

白云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角落建造口袋公园,增添宜居气息。图为江夏地铁站口袋公园。李程光 摄

  除了口袋公园外,白云区还不断优化白云新城、白云山、广州设计之都、西部科技走廊4个重点片区景观效果,在重要景观节点、重点道路上,采用绿墙、绿岛等多种形式,布置精品绿化节点。推进白云大道南、广州大道北等26条主干道绿化提升,打造精品口袋公园,布置36组特色立体花坛,让白云街头花木繁茂、处处见绿、步步是景。随着道路景观、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过往群众纷纷表示,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大人小孩都能找到合适的休闲娱乐场地。

  据统计,五年来,白云区已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492公顷,绿化覆盖率49.94%、公园绿地面积4697.5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平方米。

  管理精细服务民生

  环境改善民众满意

  群众的宜居生活,离不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五年来,白云区坚持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大手笔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城市管理示范点创建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五年来,白云区垃圾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市环境越来越整洁,城市面貌越来越美丽,城市管理也越来越精细。

  作为广州主城区中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市辖区,白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忽视垃圾处理问题。“十三五”期间,垃圾分类处理成为对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严峻考验。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白云区在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全链条模式,解决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全方位全社会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推动全区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2019年以来,白云区投入两亿多元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进行全链条提升,还为24个镇街配齐厨余垃圾收运输车,确保厨余垃圾及时收运、专车专运、日产日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白云区24个镇街已配置35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540吨,厨余垃圾就地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垃圾分类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换来的是居民参与度的大幅提高。如今,在鹤龙街金碧雅苑小区、云城街保利云禧小区、金沙街金域蓝湾小区等多个小区,投放点都配置有宣传指引、遮雨棚、照明灯、洗手台等。此外,还放置有花箱,投放时间移到一边,非投放时间挪到投放点前面,让桶点变成景点,远离变成亲近,定时定点投放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当前,白云区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镇街垃圾分类示范线路、创意设计的分类投放点正成为“城市风景线”,网红、抗疫英雄变身垃圾分类推广大使,街坊邻里、党员和志愿者站桶指导分类投放。

  “美丽”源自一次次蝶变。除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近年来,白云区坚持把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下大力气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出大手笔,下大决心,打造更加优质优美的城市环境。如今,全区域覆盖检查考评和大检查大评比行动,各镇街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整治行动等均已常态化,全区城乡环境面貌明显好转。

  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示范点创建,也是近年来全方位扮靓城市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白云区每年在全区建设3个市级、22个区级容貌示范社区,以及3条门店招牌达标路、1条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示范街,引导镇街立标杆、创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区面貌提档升级。

  如今,金沙街横沙社区一河两岸,绿水繁花,重塑岭南水乡宜居社区;嘉禾街科甲社区悉心保留传统古村落科甲水村独有的家塾文化,让老村落焕发新活力;同和街白山社区则成功打造了高颜值的城中村型社区,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近年来,白云区投入1.37亿元,“厕所革命”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共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厕519座,实现了投入最大、进度最快等“全市第一”目标。近年还新建16个、升级改造4个垃圾压缩站,数量全市第一,其中白云新城城市资源处理中心成为全市标杆性压缩站。

  “白云区的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了,最明显的是公共厕所方便快捷,而且各有特色,还很干净。俗话说‘小厕所关乎大民生’,我们区的公厕增多而且维护良好,是城市品质提升的体现。”同德街居民、同德咨监委秘书长李伟庭高兴地说。

QQ图片20210310124627

白云区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居民幸福感。图为同德公园公厕。(资料图片)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让群众舒适栖居

  “十三五”期间,是白云越来越美的五年——蓝天越来越多,江河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五年来,白云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多年攻坚,白云治水终于收获饱满的果实。为保卫碧水,白云区大力整治黑臭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纳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31条河涌全部消除黑臭,通过了国家考核,石井河、新市涌、沙坑涌、白海面涌、泥坑涌等一批过去曾经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涌已达到V类或以上水质。棠景沙涌揭盖复涌、大源村碧道示范点建设、石井河水质好转引来白鹭等被央媒、省市媒体报道,白云区更被评为2019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十个地方之一,被国务院通报予以督查激励。

  石井河上白鹭飞,跃进河边悠然垂钓者众,大源村的孩子在沙坑涌戏水捉虾……随着水质的改善,白云区多条河涌呈现出水草丰茂、鱼翔浅底、候鸟来栖的景象。

景象重现

多年攻坚,白云治水终于收获饱满的果实。经过整治,石井河水清岸绿,引来白鹭栖息。(资料图片)

  环境就是民生,水变清就是美丽,天更蓝也是幸福。“十三五”期间的“散乱污”治理,也是白云区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为“擦亮”蓝天,白云区累计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5.4万家,整治力度空前,历年均居全市各区首位,全区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特别是在水环境整治中,“散乱污”整治是其中的重点。据介绍,全区工业污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违建中经营的“散乱污”企业,近三年来,白云区累计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场所)4.29万余家。在此基础上,白云区立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1027宗,查封涉水环境违法企业301家,同时强化工业污染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工业建设项目用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去年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任务11877家已全部完成核发工作。白云区通过拆违、“散乱污”整治,拔除了污染源的载体,有力遏制污染源的滋生。

  回望“十三五”,白云区城市环境变化显而易见: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社区更宜居,居民笑容更灿烂。五年以来,绿色正在成为白云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山水林田湖草,我们赖以生存的白云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群众对更优质城市环境品质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