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为期5天的第12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闭幕。此次文博会上,一大批“文化+”新业态集中亮相,突出展示了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及新兴文化展品,各地在展会上更是以跨界融合合作作为展示重点。据第三方专业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本届文博会实质性成交2032.014亿元,比上届增长23.42%。
然而,“白云元素”缺席文博会。当前,白云正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空港城总定位,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高端商贸文化产业集群,此次文博会对白云有怎样的启示?白云区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如何前进?
撰文:郜小平 许晓冰 马喜生
趋势
“文化+科技”成产业新风向
走访深圳文博会现场,最出尽风头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VR(虚拟现实)技术,几乎每个展馆内的VR创意产品都会排起长龙,参展观众大呼过瘾。
“无论你擅长正面突击扫清前面障碍、沉迷于游走黑暗中的一击毙命、向往以强大防御守护战友、或是拥有随时察知危险的惊人观察力,加入野战排……决胜超乎想象的未知世界!”由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野战排”多人联机VR体验机,光是扣人心弦文字,就吸引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参观者。
多人VR体验机这个造型充满未来感、科技感的圆形机器底部伸出五个如手臂状供站立的位置,站在上面的五名市民头戴头盔,手握道具,随着底部圆盘的缓慢转动,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鏖战中。
尽管目前游戏成为最早介入VR应用领域的行业,但其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带来更多遐想空间。例如,VR技术将对包括3D动画、真人视频等在内的影视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再比如,房地产也可以成为VR的热门应用领域,买一套房子需装修时,只要通过VR的形式就可预览装修效果。
不仅是VR体验技术,还有高端数字音频系统、个人3D打印机、手绘建模软件……一大批“文化+科技”文化产业集中亮相,突出展示了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及新兴文化展品,其中单主展馆中属于“文化+”新业态的企业就达到146家。
各地在展会上将跨界融合合作作为展示重点。福田馆重点展示的是文化创意园区及载体发展,宝安馆则突出“文化+科技”元素,一些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通过跨界融合变得更加“智慧”,智能移动电源通过内置软件无线连接到移动设备可以查看移动电源的电量、温度,还能作为蓝牙自拍器;功能强大的手环、智能点菜设备、智能空调伴侣……一批智慧产品从细节处提升人居环境和服务。
白云区文化馆馆长冯耀波前往深圳参观本次文博会,让他感触很深的是本次文博会科技含量十足,“我们看到湖北展区的3D打印技术,能把当地特有的越王勾践剑和编钟打印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也只有颇具实力的科技公司才能做到这点”。
对策
整合文化资源、找准市场定位是出路
此次文博会,有十余家来自广州的实力强劲的文化科技企业参展,展示了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合的成果。
广东艺术美术大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代表传承人罗昭亮则因为作品尚未完工而与文博会失之交臂,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在文博会广东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展示作品,也多次拿到活动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我原以为今年就只有我没参加,后来一打听,没想到广州还有不少大师没参与。”他解释说,这与当前的环境有一定关系,“现在非遗项目处在低潮期,一些创作者甚至为糊口而发愁”。
针对“白云元素”缺席的话题,冯耀波分析,一方面,尽管白云沉淀出宫灯、红木家具等传统文化精品,但相比佛山陶瓷、广州玉雕,白云文化整体而言没有形成集体优势,白云工艺作品较缺乏创意和岭南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力量的结合也较为薄弱,能形成高精尖的产品或跨界创新产品的更是少之又少,“相比天河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云科技类企业和科技产品较缺乏”。
他认为,“文博会热”的很大一个原因还在于,其文化产业与商业的对接比较成功,“通过商业开发、展示、交易、拍卖等平台,一些文化产品找到了市场契合点。我们也希望政府能通过出台引导性政策、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打造出大众化的文化产品”。
一直以来,白云也将文化产业视为新的产业力量之一。早在数年前,白云区就提出,将全力支持广东画院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进一步让白云新城的大型文化设施成为代表广州文化形象的城市文化标识,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服务中心,由此辐射带动整个白云区的经济发展。
在今年3月召开的白云区两会上,助力白云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关注焦点,白云区政协主席潘文捷表示,白云区有众多宝贵的文化人才、人文资源、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更好地整合起来,潘文捷建议,白云区要对辖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盘点,整体规划,逐年打造,通过不断挖掘、深入传承,形成白云的文化产业。
■案例
灰塑文化推出网上商店
参加本届文博会并获得大量订单的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做法或许能为白云区的非遗文化产业和科技文化企业带来新思路。
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娟介绍,为了让灰塑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飞入寻常百姓家”,刘娟与她的团队将灰塑创新改良,开发成手信,加入五羊雕塑、镇海楼、木棉花等造型。灰塑不仅从墙头“走下”,还“走向”网络。刘娟欣喜地告诉记者,因消费者的口耳相传,灰塑手信越来越受欢迎,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顺势推出网上商店,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可以购买灰塑手信。
华南城市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万庆涛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点赞”,他认为,创新运用非遗工艺独特表现手法,把古老的非遗工艺变成大众艺术这一举措让非遗工艺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在现代生活中大放异彩。
(来源:2016年5月23日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