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对现代流通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流通业连接生产和消费,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支撑和先导性作用正不断增强。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意见》提出了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创新转型为引领、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的四大原则,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现在比较急迫的问题是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虽然呼吁多年,但目前仍存在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以及各地规章不统一等问题,这已经阻碍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产生多个弊端:一是阻碍公平竞争,优势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抑制当地和全国的优势产能进一步做强做大;二是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使得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各地标准不统一,阻碍着流通业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产品质量安全等进一步提高。《意见》从五大方面制定了18条具体措施,以确保实现2020年的主要目标。其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健全内贸流通统一开放的发展体系,此外还包括提升内贸流通创新驱动水平、增强内贸流通稳定运行的保障能力、健全内贸流通规范有序的规制体系、健全内贸流通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四个方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随着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形成和扩大,以及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快推进,《意见》除了强调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还着力于推进与国际市场接轨。“未来的流通,将是在全球格局下进行的。” 此外,作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探索,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日前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各试点城市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改革成果。 变革生产和消费的力量 “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陈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及认为,《意见》的出台,其背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发挥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作用,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生产和消费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朝内需拉动型转变,需要通过内贸流通领域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意见》指出,要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内贸流通统一开放、创新驱动、稳定运行、规范有序、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使内贸流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为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夯实基础。 陈文玲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主要着力于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市场分割的问题;二是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市场信用水平较低的问题;四是流通创新总体不足的问题;五是现代流通组织管理的问题。“让流通业不仅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还要在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来源:2015年8月31日 中国商务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