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空港门户白云区

划分北中南区域 探索改革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白云区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小:
         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综合改革深度融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借鉴的正确路径,正成为我区农村综合改革的探寻要义。自去年4月被确定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以来,历经一年多探索,我区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与路径越发清晰。

  按照我区北部农村地区、中部规划发展区与南部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功能和现状,我区将以钟落潭镇寮采村、永平街永泰村、人和镇机场第三跑道安置区和机场噪音安置区作为示范试点,优先出台政策扶持,先行先试,打造亮点。

  这一批示范点旨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关键领域,探索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等问题;探索土地、资金等要素整合模式,一步到位建设现代城市,避免城中村发展陷阱;探索基层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等路径以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办法等。

顶层设计:改革目标与路径探索具标本意义

  作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以及国家中心城市所辖的农村区域,我区的农村综合改革放在广东地区乃至全国,都极具代表性。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北部4镇是农村地区,但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城市化趋势;南部18个街道为城市区域,规划是广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街道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彻底,急速城市化进程遗留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治理难题。

  从城市形态上看,我区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三者并存。从治理机制上看,我区城市管理与农村管理二元分割。“这样复杂又多样化的区域特征,决定了我区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路径设计的复杂程度以及标本意义。”上述负责人说。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示范点应运而生。率先试点,率先碰到问题,自然也就获得了率先解决问题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进入第二年,也为我区化解遗留问题、步入发展正轨提供了最佳机遇。

  分类指导:划分区域分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改革开放是广东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区同样敢闯敢试,勇当农村综合改革的排头兵。

  在改革工作启动初期,我区将农村地区划分为建成区、规划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逐步形成“新城区、新市民,新社区、准市民,新农村、新农民”的农村差异化发展新局面。

  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多次到我区调研,认为我区在农村地区实行“三类新”分类改革的做法值得深化,并建议我区前往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的华东地区去调研学习。

  今年5月,我区考察组赴华东地区,考察浙江杭州萧山区、嘉兴桐乡市(县级市)和上海松江区、奉贤区等地的农村综合改革进展。考察组成员普遍认为,华东地区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层治理、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自己的改革亮点和路径,值得我区学习借鉴,同时我区改革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区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不可能推行统一的改革模式,毕竟每个区域的改革亮点和路径有差异,试点抓手也应不同。”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反复调研研究,划分改革区域,按不同地区特征,以不同模式推进改革,成为了我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

  试点先行:“4+9+18”模式渐成区域改革提速

  伴随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区的区域改革方法论与路线图逐渐成形。

  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关键领域,我区将全区划分为农村地区、规划发展区与城市建成区,以钟落潭镇寮采村、永平街永泰村、人和镇机场第三跑道安置区和机场噪音安置区作为示范试点,分类推进、试点先行。

  与此同时,作为对分类、分片改革的深化,“4+9+18”模式逐步成型,区域发展改革也将提速。具体来说,“4”指北部4镇;“9”为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搬迁区、机场噪音区搬迁区、四大园区平台搬迁区、3条城中村整村改造村;“18”指南部18条街道,分别对应农村地区、规划发展区和城市建成区。

  在北部地区,钟落潭镇寮采村作为改革试点示范村,将积极探索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等问题,农用地的规模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清理窝棚乱建、治理水源污染、发展家庭农场等等,都是改革探索的任务。

  在中部地区,我区将继续推动“三资”管理改革,清产核资、村民自治、依法管治、村务公开、村官贪腐惩治等,都是我区基层社会管理探索的课题。我区将以人和镇机场第三跑道安置区和机场噪音安置区为例,探索土地、资金等要素整合模式,以期一步到位建设现代城市,避免城中村发展陷阱。

  在南部的城市成熟区域,我区要以永泰村改造为试点,探索基层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等路径,以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办法。

  目前,我区正在制订建设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示范点工作方案。接下来,我区将围绕示范点,优先出台政策扶持,形成改革的政策支撑体系。同时,计划在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农村综合改革的预备梯队,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样本

   寮采村:贫困村蜕变成了农改示范村

  在流溪河畔,钟落潭镇内,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寮采村。几年前,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四季,满眼田园风光,旖旎多姿,七彩花田、绿道驿站、稻田画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

  原来,寮采村成立了绿韵农家乐、绿腾淮山、绿佳水果、绿苑鲜花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世外桃源度假村有限公司,集约流转土地,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11年开园时,世外桃源景区接待游客11万人次,此后逐年攀升,2014年已增至90万人次。同时,该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16万元,增至2014年的125万元,年均增长98.4%,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改革试点示范村,寮采村以企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和建设景区,以合作社形式与农民联结起来,通过经营主体创新和整合,有利于景区专业化运作和财务专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这种创新和突破在我区很有示范性作用。

  都市型观光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土地这一要素。据了解,寮采村集中流转的土地超过3500亩,可流转的还有1000多亩。作为我区第一条试点村,寮采村目前仍在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以推动土地更好地连片规模流转。目前,该村试点社5社已完成两轮公示工作,其他17个经济社第一轮公示结束,在筹备第二轮公示。

  寮采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本轮确权工作中,该村提倡村民将自耕地集中,非自耕的承包地由集体统一流转,村民只享受土地流转收益。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村民也同意这一做法。“这样一来,便于集体集中管理、分类发展,有利于土地实现连片规模流转。由于连片土地流转价格高于零散流转的土地,村民的流转收益将提升。”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则认为,经过确权,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有了保障,那么土地流转意愿肯定会变强,同时也为寮采村引入农业经营主体和继续发展壮大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力基础,为统一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便利条件。“寮采村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我区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永泰村:项目落地成全市“三旧”改造范本

  今年1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我区考察永泰旧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此后短短半年时间内,永泰村“三旧”改造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6月29日,永泰村危旧房改造的其中一个主要项目——茶山庄旧厂地块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互联网+”商业综合体,以建材、家居、灯饰等家装产品为核心。此外,永泰村危旧房改造项目还有两个子项目,一个是旧村安全隐患整治,主要包括打通消防通道、市政改造、垃圾分类和网格化管理等,另一个是旧村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完善配套、景观绿化、整饰建筑和光亮工程等。

  据悉,我区计划通过茶山庄旧厂房升级改造,带动永泰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和旧村综合整治。目前,除了地块升级改造外,永泰经济联社以及合作企业将联合出资,对永泰村进行消防、垃圾分类、管线、燃气、给排水等安全综合整治。如今,该村已建起了2座微型消防站,组建了一支20人的义务消防队,部分消防通道也已打通。

  我区“三旧”改造量占全市的1/5,可以说是广州“三旧”改造的主战场,但是,从2009年广州市启动“三旧”改造至今,我区没有一条村完成改造。如今,永泰村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无疑成为了我区乃至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的标杆性范本。改造项目建成后,也将大大改善周边环境,同时增加村集体发展物业面积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作为标杆性范本,永泰村积极改造存量,整合资源,达到城市环境、产业功能、经济效益三大变。那么,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永泰村是如何在保护集体用地的同时,盘活村内集体资产的?

  永泰实业公司企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村探索出了一种“活化”土地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以合作经营的方式与投资方签订合同,把土地“借”给投资方进行开发建设,村集体定期向投资方收取保底租金,到期后该土地上的物业归村集体所有。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区提出的按照“政府主导、连片规划、分片实施”改造思路,永泰危旧房改造坚持改造主体企业化、物业经营产业化、物业管理专业化的原则,通过“三资”管理平台,成功选定了合作企业——广东安华美博集团,由其作为项目的改造主体实施改造。

  与此同时,按照协议约定,合作企业将承担项目建设的全部资金,并以40年为经营期,按建筑物的规划建筑面积计算缴纳经营使用费,40年经营期满后项目设施的所有权和利益无偿移交给永泰经济联社。同时,还将配建超15000平方米的公建配套设施,支付永泰旧村安全隐患整治和旧村综合整治的资金3000万元,确保三大子项目同步实施推进。

  “这与单纯地把土地出租出去是不同的。”该负责人解释说,按照《合同法》,所有租赁合同不能超过20年,由于土地开发投资的回报是非常漫长的,仅仅出租20年时间,投资方不可能大手笔投入开发。而通过合作经营公开交易的方式,则可以把土地租借时间延长至40年,“这样就极大调动了投资方的积极性。”

 

 

  ■专家访谈

  制度建设和创新是农村综合改革成败关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杭州萧山区、嘉兴桐乡市,上海松江区、奉贤区等华东地区,在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层治理、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我区应如何学习借鉴其农村综合改革模式,并结合白云实际,将我区农村地区打造得更具岭南田园特色和乡土气息呢?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石大立教授长期关注我区“三资”管理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他分析认为,华东地区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就农村谈农村改革”的狭隘思路,综合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将农村改革工作放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良性互动的现代治理体系中。

  在他看来,华东地区的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土地整治、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的改革“组合拳”,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了农民增收、在社会建设上实现了农村变美,在政治稳定上实现农村稳定。这样的改革思路其实也适用于白云区,最终使白云区“三农”问题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制度建设和创新是工作成败的关键。”石大立建议,白云区在出台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形成支撑农业改革的政策体系。如上海松江区推进家庭农场的过程,细化了土地流转和从业人员的准入、退出机制等,给基层明确的执行指引,赢得多方支持。白云区农村改革的制度设计,也可以突出区域发展的特点,针对划分的三大改革区域的不同发展实际,明确各区域的改革发展重点,形成政策支持体系。

  石大立还提到,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上,杭州市萧山区在“三资”管理和农业电子商务方面,都在“互联网+”上下了工夫。白云区同样可以考虑推广“互联网+农户”或“互联网+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在土地流转方面,白云区流溪湾和白海面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可以借鉴华东地区的做法,试点家庭农场,也可以针对土地无序流转的现状,规定农民土地只能向村集体流转,由村集体统一向外流转,严格经营者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减少分散的外耕农数量,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来源:白云时事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