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2021年白云两会 > 代表委员热议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发布时间:2021-03-15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市政道路里程是“十二五”的4.6倍,主城区联通机场更加便捷,北部四镇联系更加紧密。“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继续优化区内骨架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在今年白云两会的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中,如何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认为,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合作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白云加快步伐,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以基建打开北部产业发展新空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随着我区北部四镇交通逐步畅通,为加快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太和镇将加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区人大代表、太和镇党委书记濮祺国说,太和镇目前的产业定位非常清晰,以京珠高速为界,主要分东西两块,西部主要围绕民科园核心区发展产业,同时配套完善的居住、教育、医疗等设施;东部主要围绕帽峰山进行乡村振兴,包括大健康、医疗、康养、类脑科技等。

  他介绍,当前太和镇北部的沙亭岗村正推进新社区建设,结合广佛环城际轻轨项目,这一片区将成为太和镇的居住新城,围绕居住新城,该镇将完善周边路网框架规划,包括北部的龙湖路和南部的永和大道,连接105国道和朝亮路,西部将形成两横两纵的基本路网格局,同时对105国道及周边进行全面提升。东部的帽峰山片区,太和镇也计划对一环路、和顺路和九太路进行改造,道路两旁的景观结合乡村振兴进行提升。

  区人大代表、人和镇党委书记鲍晓玲表示,人和镇作为空港经济区,此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接下来,人和镇将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FBO)项目,根据高端航空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两路两站”及机场第二高速、花莞高速等五条高速路网优势,继续完善周边路网规划,对同贵路、兴南路、规划一横路、规划二横路等一批道路进行品质化升级,配合打造106国道示范路并做好人和段管养工作。同步完善高增地铁站、人和地铁站及106国道、方华路沿线空港产业商圈。

  全面强化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

  交通路网建设是衡量城市综合运行能力的重要标杆之一,无论是打通“大动脉”,还是畅通“微循环”,都与百姓幸福指数密切相连。

  “十三五”时期,我区新增或改造市政道路里程是“十二五”的4.6倍,空港大道二期、白云五线等一批主干路网建成通车。“此举完成了我区重要南北、东西走向道路贯通,属地镇街实现了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但对于严重缺乏东西走向道路的白云区来讲,这远远不够。”区人大代表、龙归街党工委书记曹镜溪认为,白云五线再延长将为当地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其从西往东贯穿白云区江高、人和、太和三镇和龙归、大源两街,不断完善道路网结构,增加横向集散道路,连接起106等多条国道和放射线,减少绕行交通和对纵向干线道路的依赖性,避免交通高度聚集,并提供通过性主要干道,为道路两侧区域连通服务。“龙归地铁口西侧地等国有储备用地,南村、北村、夏良村等7条村留用地等,都将激发巨大的发展潜能。”曹镜溪说。

  区政协委员、白云区土地和经济学会会长刘军表示,随着“1358”发展思路的不断深化,“一园一城一示范区”重大平台推进,未来大量新兴产业将在白云崛起,这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上。对此,他建议,借助华为广州研发中心落户白云带来的强大产业带动和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以及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区还要持续提升城市能级,统筹推进一批路、水、电、气等传统基建的升级换代,加快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校区、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强化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吸引人才聚集。另外,他还建议,加快助推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广州白云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白坭河码头等枢纽建设,构建空铁水陆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十高二快”对外交通主通道和“十一横十一纵”区域协同骨架路网,推动镇街地铁全覆盖。

  区政协委员、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世友说,当前,白云区的整个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宏观的基础设施,尤其在纵横交通大格局上还有待提升,目前相关的规划已经出台,希望白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更好地提升营商环境。

  加快强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公共生活基础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服务设施是多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据统计,我区老年人超过18万人,如何为他们的养老生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一直备受各方关注。

  “当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这三种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也不能做到人对人、点对点的送服务上门。”区政协委员、广州市松洲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级警长赟梦表示,推进“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物业服务机构“近民”的特点,补充养老市场的供给不足,为社区养老人群提供更到位、更便利、需求响应更快、效率更高的各类助老与照护服务,并能结合现有社区特点进行适老化的软硬件改造,相对降低物业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成本。

  赟梦建议,我区应选取条件合适的小区做为试点,在物业服务企业内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部门,通过政府出台意见,适当给予财政奖补,强化政府及社会资源结合,调动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性,制定行业标准,进行培训、监督及约束。关于场地问题,则可由政府牵头解决,如为物业服务企业盘活旧(老)小区既有公共房屋和设施设定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的标准,无公共用房的可通过租赁、置换后进行适老化设施改造等。白云时事 统筹/江兴夏 执行/江兴夏 周亚君 杨黛清 陈淑娴 郑少敏

区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石建华 摄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