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理论在线 > 中心组理论学习与基层宣讲

关于我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04 来源:白云区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小:

关于我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龙益民

 

近年来,我区民办学校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教职工人数或者在校生人数均占据了全区“半壁江山”。如何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调研,笔者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全区民办学校的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民办中、小学校104所(不含校址在我区但不属于我区民政部门登记、教育部门主管的其他民办学校),其中初中24所,小学80所。在这104所民办学校里,有39所标准化学校,包括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4所,区一级学校34所。教职工人数7495人,占全区学校教职工人数50.5%;在校学生人数102596人,占全区同类学校学生人数的53.1%

从总体上看,我区现有的民办学校为缓解全区适龄儿童“读书难”、解决部分人群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形式教育体系的形成,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可供选择性的教育条件和机会、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利于我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

    二、我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止,全区民办学校共建有党组织35个(含单独建立与联合建立的党支部),占我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总数的28%;管理党员378名,占比49.2%;另外,还有60余家民办学校被纳入所在街镇、村(社)联合党支部覆盖范围,党组织覆盖率达到了91.3%。党组织建立时间最早的为20009月,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党员人数最多的是广雅实验学校党支部,有党员60名(组织关系全部在广雅中学),全区民办学校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9名。

近年来,我区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新成立了全区“两新”组织党工委,下辖区社会组织党委并将其办公地点设在区民政局内,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建立了与民办学校主管部门——区教育局党委和所在街镇党工委联动机制,从而在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上加强了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按照“应建必建”的原则,对教职工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及以上的,均按党章要求单独建立党支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民办学校单独建立的党支部为26个(含6个临时支部),占全区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支部总数的41.9%;与此同时,分布在65所民办学校的零星党员已经被所在街镇、村(社)的联合支部所覆盖,从而使我区民办学校党组织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是按照“一方属地、多方管理”的原则,将教职员工中126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了学校或所在街镇、社区(村)党组织管理。

三是通过“培育典型、逐步推广”的方式,积极探索与民办学校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在区教育局党委和各街镇党工委的积极配合下,区民政局、区社会组织党委按照省市主管部门要求,从2013年以来,在全区社会组织中开展了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先后培育了“五大”品牌,其中就包括教育创新型党组织——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党支部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办学理念和党建目标,学校校长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兼任学校副校长,每个年级的级长都是党员,将党组织生活融于教学活动,不局限党员参加,使全体教职员工都得到党性熏陶,有效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继2014年中考该校取得了总平均分699.13分,超广州市总平均分(530.17分)168.96分的好成绩后,今年该校再创中考佳绩:全校568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获得700分以上高分的有320人,占比56.34%,全区前10名考生该校就占了4名。该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州市德育示范性学校”、“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和“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标兵”等荣誉称号,成为我区管理规范、教学有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优秀民办学校。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与建议

    从目前我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现状看,凡属于省、市历史名校(如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广雅中学、培英中学等)或其他公办学校(比如创办景泰中学、集贤小学的市80中等)通过与开发商合作、以学校工会名义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等方式创办的民办学校(即所谓“名校办民校”)党建工作一般都比较好。他们或单独建立党支部,或作为党小组列入“母校”党组织的统一管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从总体来看,我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部分民办学校党支部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近年来,虽然对“两新”组织党员按人均500元下拨了活动经费,较好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无钱办事”的难题,但鉴于私立学校投资方的“逐利”性质与当前中、小学校应试考试的“竞争”压力以及学生安全管理与心理疏导的“服务”压力增大等因素,书记一般均身兼数职,无法专心于党务工作,党支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在调研中发现,凡属于私人或合伙投资办学性质的学校,即使单独建立了党支部,一般也很难将党建工作列上学校的议事日程或在党建工作上有所作为。建议对这类学校,探索从身体健康、乐于发挥余热的退休党员教师中聘请其为民办学校全职党支部书记(或书记助理),专职负责党务工作,其薪酬按照广州市委办公厅穗办电(201311号文有关规定,从上级财政专项经费中解决。

二是部分临时支部“临时”时间太长,部分联合党支部名存实亡,“零散”党员在学校中无话事权。如前所叙,全区民办学校单独建立的党支部为26个(含6个临时支部),其余有党员的65所民办学校,全部采用的是建立联合支部的方式。按有关规定,临时支部的存在时间一般是两年之内,联合支部是指党员不足三人的单位,可以与邻近同类型单位的党员组成联合支部。然而有一段时间,为了“突击完成”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任务,少数单位将这些措施予以“变通”,于是形成了“临时支部”不“临时”、联合支部覆盖面过于广泛的现象,个别临时支部已经超过了8年,联合支部所覆盖的学校普遍超过了三间以上,有的甚至是与其他不同类别的单位联合组建,使得这些学校的党建工作出现“表面上大家都在做,实际上大家都不做”的现象。

另外,从部分民办学校的党员构成看,即使建立了支部,但单位里有话事权的不一定是党员(管理者中没有党员),是党员的又无话事权(比如我区某民办小学三个党员,有一个是教导主任,另一个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还有一个是从部队退伍后应聘的学校保安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能全怪学校,而应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实事求是地说,除了少数“名校办民校”的学校外,其他民办学校所招聘的教师相对来说素质与层次要低一些。在这些教师中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党员,也分散在各个民办学校。因此对这些“散户”党员,与其将他们硬性地“拉郎配”凑满人数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党支部,不如将他们以街镇为单位,或以教育片区为单位,建立“民办教育联合支部”,这样一来,至少在安排党员过组织生活、督促和监督党员发挥自身模范作用、提升党员形象等方面,有机构专管,有人具体负责,比单纯将他们“丢”在一边,失去组织关爱、不闻不问要好。

三是就业压力大,人员流动性强,缺少对“党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我区大多数民办学校所招聘的人才看,是党员的比较少,即使本人是党员,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或者因缺少职业稳定感,抱着“打工仔”心态,今天来、明天走,将组织关系放在毕业学校甚至家乡村社,未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入工作所在地。

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的帮扶力度,切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广东省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广州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关心、帮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让广大工作在民办学校的教职员工在政治上享受公办教师同等待遇,经济收入及社会保险方面有一定的保障,能够过上有职业尊严的生活,从而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将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源动力”。         

 

 

                      (作者单位:区民政局)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