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白云区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近日,笔者从区科工商信局获悉,近年来,我区以建设科技创新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源头创新和供给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日前,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标志着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定位更加明确和高远,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不仅是广东打造新型储能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有力抓手,也是我区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据了解,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主要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技术和装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作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承载地,我区举全区之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落实财政资金、用地配套、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预计投入区级财政资金20亿元以上,全面支撑“1+1+N”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
一年来,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工信部等的30余项重大项目研发,共获得42项发明专利、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等6项重大科研成果;推动建设“8+3+8”开放共享布局,即8个共性技术研发实验室、3个中试验证平台、8个检测认证实验室,产学研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牵头组建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新型储能安全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是全国新型储能领域首个针对新型储能全过程安全的国家高端智库。
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地白云,是我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缩影。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不断为未来产业发展夯实基础,“6+N+X”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将于近期交付;广东激光等离子体智能制造产业园完成部分建筑主体封顶;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引进1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白云美湾国际化妆品研究院集群已入驻11家院校(研究机构),累计推出成熟原料13款,即将实现市场化销售16款,配方超5000款。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壮大创新力量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2024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广东省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公示名单,呈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呈和科技”)成功入选。在2022年,广州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科技”)也成功入选第七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
呈和科技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生产制造环保、安全、高性能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助剂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处于高性能树脂及改性塑料制造行业的上游核心环节,可显著改善通用树脂产品的光学、力学性能,并提升树脂产品的稳定性,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推动了国产替代,提升了中国高分子材料的高端化、自主化水平。
作为我国密封胶行业的引领者,白云科技已在密封胶领域深耕近40年,拥有密封胶系列产品300多个,累计申请专利数量突破500件,创造了近40项国内或行业第一与唯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门窗幕墙、室内装饰装修、电子电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
企业是培育形成未来产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区,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底气。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电器”)研发了“750V光储柔直充分布式电源系统”,利用“光储柔直充”技术来减少园区用电的碳排放,为推动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发展作贡献;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发推出了国内首款双臂载荷达40公斤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图腾视界(广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大型体育赛事超高清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2023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上,该企业所承担的在线包装、计时记分、评论员系统项目,首次实现了国产化的全覆盖。
在行业和国内、国际重要舞台上,这些携带着“白云基因”的产品与技术突破重围、大放异彩,展现出我区作为广州市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的创新实力。
近年来,我区积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既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也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鼓励科技企业聚焦国家当前亟须和长远发展的细分重点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新一轮产业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
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厚植科创沃土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我区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实现更大的创新价值。
一方面,我区联合广东院士联合会组建了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立了白云区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恳谈会,把脉全区未来产业发展状况,从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另一方面,我区以“需求侧”为牵引,充分发挥科技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开展“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系列活动,利用广东院士联合会、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资源,助力白云电器、广州市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呈和科技、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高校院所的技术资源,实现产品迭代、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我区还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其中,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与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广州产投高端装备创投基金,助力国内外激光、等离子体领域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在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我区入池企业有1308家,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四。
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产业与地区发展的有力智力支撑。我区强化多层次人才梯度建设,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制定了云聚英才政策、“1+4+N”惠企惠才、行业领域人才政策、人才公寓建设等人才政策,全覆盖打造了“云品·汇才”人才服务站26个,建成院士工作站(室)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个、博士工作站3个。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033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0名、省级人才20名、市级人才372名、区级人才611名。白云时事讯(周亚君 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