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城中村改造实现“三个全市率先”,“1+3”镇街结对互促、农村产权等多项改革得到国家和省级部门肯定或荣获全国大奖……一项项成效显著的改革实践背后,是我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探索。
2024年,我区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以清单化推进各类改革任务落实为抓手,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接下来,我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改革部署,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改革赢得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激活发展动能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而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激活全盘、推动各领域改革落地的重点。我区全力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凝聚齐抓共管促经济的强大合力,推动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再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5.8%、总量居全市第二,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8.8%。
亮眼成绩并非偶然,而是我区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一方面,我区持续优化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健全“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平台“专班+当年工作计划+三年行动方案”机制,加快推进园区规划、土地收储、基础设施配套等前期工作,开展精准招商引资,以一流平台承接一流产业。2024年,广州民营科技园全年营业收入2229亿元,同比增长13.7%,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白云新城进驻总部企业19家,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入选赛迪科技城百强榜,广州设计之都累计39栋大楼封顶。
另一方面,我区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全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推动化妆品、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成功落地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并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化妆品产业以及智能家居、轨道交通产业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6+6+X”现代产业集群规模突破7000亿元。
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区创新建立了区营商环境指导员、镇街营商环境服务官等机制,在全市率先设立镇村批量场地证明制度,为市场主体准入减负,为创业者松绑,极大点燃了全民创业激情。2024年,我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7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区,商事制度改革连续3年获市督查激励。
2025年,我区将继续围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抓改革,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6+6+X”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建设白云机场国际商务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汇聚区,打造支撑大湾区“一点两地”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建强国家级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等“6+N+X”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大湾区院士专家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体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
以集成式改革,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
作为广州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我区如何发挥有城有乡的独特优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区的答案是以集成式改革去啃硬骨头、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城中村改造关系着各方群体的切身利益,其复杂性与挑战性不言而喻。我区积极完善城中村改造推进机制,创新“指挥部+作战部+项目部+公司”、首开区建设和“先安置、先安商、后征拆”等机制,集中攻坚罗冲围等5个片区和“5+X”个城中村改造,实现首开区征拆、安置区建设和投资纳统“三个全市率先”,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探索出新路径、开创了新局面。
2024年12月28日,我区第三批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开工暨夏茅片区征拆工作启动仪式在白云湖街举行,棠景街、新市街、石井街、云城街同步举行有关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我区所有纳入国家专项借款的改造项目全部开工。
我区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创新培育“1+3”镇街结对互促、“六个典型”培育等工作机制,清单化推进镇街、村、社、户、园区、项目6个方面典型共296项重点任务,典型镇“七个一”建设、典型村建设合计投入资金超3亿元,白山村、大源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和民主法治示范村,钟落潭镇等4个镇全部入选“2024镇域经济500强”前250强,美丽圩镇示范建设排名全省前列。
我区还承接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专项试点,在全国首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底价“云评估”系统,为每一次资产定价提供参考依据,去年前三季度完成交易6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相关做法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此外,我区还在全省首创留用地指标“预支+置换物业”模式,建设“百千万工程”产业园,预计将为5个村集体增加固定资产规模7500万元、每年增收270万元;制定全面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十条措施,去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长7.1%,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2025年,我区将继续坚持系统集成的改革方法论,建强白云机场等“四大枢纽”,深化镇街结对互促、“六个典型”培育、“百千万工程”产业园建设等机制,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聚焦群众所盼,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释放更多红利,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改革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是我区推进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发挥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市培英中学等龙头学校带动作用,制定“2规划+1计划+N方案”,建立“培引结合”新机制,系统推进集团化办学,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950个,5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校,“1913”集团化办学布局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教育数字化应用入选教育部典型名单。
智能时代,互联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我区在全市率先推进互联网医疗试点建设,金沙互联网医疗产业园携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打造的广州首个院企互联网共享医院平台应运而生,2024年产值突破4亿元,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区还以数字赋能重构综合救助服务体制,探索打造“云助福”救助服务品牌,整合民政、人社、残联、医保等业务系统,形成大民生数据池,选取了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困难群体等信息指标,构建困难群众“全息画像”,实现社会救助从被动等待向主动作为的转变。
我区在文化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我区引入“四上”企业共建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市首创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微书房”46个,广东人民艺术中心、正佳帽峰湾、凤凰云谷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落地;建立全域“大环境”(品质)提升常态化推进机制,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市第一,4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接下来,我区将继续深入实施“七好民生工程”,加快正佳帽峰湾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典型园区和典型项目建设。图为我区着力打造的5个典型园区之一广州设计之都。石建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