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面向2035,白云区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5-03-13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作为我区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是我区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全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按照《规划》,我区将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总体目标,塑造“三轴两带三区”空间格局,发挥“云山珠水”特色及“四大枢纽”资源集聚优势,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全力支撑广州全面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

  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总体目标

  《规划》锚定了1个总体目标、3大发展定位、4项核心功能,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1个总体目标即是以“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为总体目标,发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广州站“四大枢纽”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动枢纽门户功能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擦亮“云山珠水”的独特生态品牌,推动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塑造依山傍水宜居宜业宜旅的山水智慧城区。

  “3+4”的发展定位和核心功能分别是明确全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山水智慧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区”三大发展定位,以及“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四项核心功能。

  面向2035年,我区将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国际枢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港产城高度融合、城乡活力突出,全面支撑广州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

  对标目标,立足湾区需求和广州要求,《规划》强调,融入区域,融通港城,是未来白云发展的总体方向,要持续强化城市战略空间对未来白云发展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白云“轴带极核”兼具的空间优势,发挥链接极核功能,深度融入极核发展。

  《规划》提出,首要围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等空铁枢纽,联动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国家知识中心城,共筑产业极点,建设大湾区北部智造产业走廊。其次,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为主体,融入广佛同城,共建广佛全域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此外,还要全面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对标“面海新城”,实现联动发展。

  塑造“三轴两带三区”空间格局

  经过历版规划的引导,我区城市空间逐步优化和明晰。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港产城融合、紧凑布局、融湾联动,优化形成我区“三轴两带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其中,三条南北向发展轴分别为:港城一体发展轴——链接北部增长极与中心城区,充分发挥临空商务港、民科园核心区、白云城市中心、白云新城等重点区域功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数港融合发展轴——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湾区新岸等重大平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生命健康发展轴——联动广州中新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和珠江新城,串联同和京溪地区高端医药总部、美丽健康产业园等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两条东西向的发展带分别为:双极联动发展带——增强交通资源的战略投放,发挥北部增长极产业链组织和交通枢纽作用,强化与国家知识中心城的协同联动,发挥好市域环湾发展走廊上核心区域功能;国际时尚消费带——重点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交往和时尚商贸功能,以“黄金三角”商圈(白云新城商圈、白云站商圈、广州站商圈)为核心,打造汇聚高端现代服务与国际消费功能的国际时尚消费带。

  最终形成三大发展区(北部双极联动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南部国际商贸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大融合,实现港强、产优、城美。

  建设国际枢纽门户与创新城区

  一个通达湾区、对话全球的国际枢纽门户,正在走进现实。

  《规划》指出,要围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和广州站,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枢纽能级大跃升。

  我区规划形成11条高铁通道,实现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国家级城市群5~8小时互达;构建9条城际线路、“6横5纵”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与湾区城市2小时直联直通;构建20条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及“16横16纵”城市骨架道路网络,推动城市交通结构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完善低空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我区将建设更具驱动力的创新城区。在落实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我区力图做大做强“6+6+X”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千亿引领、百亿支撑”的产业格局。

  一方面,我区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等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6+N+X”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另一方面,我区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聚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加快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标一流,建设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平台。

  此外,我区还将加大力度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加大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开启高质量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

  推动城市、文化和生态融合发展,我区谋求蜕变为更具辨识度的魅力城区。

  根据《规划》,我区将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全面保护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山、水、城、田、园交织互融的整体格局。尤其凸显“东山西水、南城北港”的城乡风貌,延续山水相依的地区特色,构建“通山达江、城景相融”的总体风貌格局,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观视廊,确保主要山脉水系、都市地标、城市轴线等视觉感知的通透性。

  在生态建设上,我区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保护白云湖湿地公园、白海面区级湿地公园等,形成连通山水、贯穿城区、功能复合的“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

  我区还将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结合山体、河涌水系和城市生态廊道,串联各类公园,融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构建由绿道、碧道、登山步道、古驿道共同组成的城乡休闲游憩体系。

  为建设更具幸福感的宜居城区,我区将规划形成“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空间体系,着力强化白云新城、白云城市中心两个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提升白云湖、京溪同和、江高、钟落潭、人和、太和6个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持续提升行政、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工作生活圈”,形成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网络。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区规划新增文化设施22处,建设优质教育设施10处,新增46处体育设施,新增30处养老设施,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我区还将建设全领域应用、全要素管控、全周期管理的数字白云,打造更具感知力的数字智慧城区。

我区将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总体目标,塑造“三轴两带三区”空间格局。图为广州白云站。石建华 摄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