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人和镇蚌湖片区流溪河畔的蚌湖圩,此前因为码头盛极一时,是人和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融合展示了当地的华侨文化和岭南文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蚌湖圩逐渐败落,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成为人和镇多年来一直在谋划的事情。近日,蚌湖圩的保护性开发终于有了进展,《广州市白云区蚌湖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开始征询公众意见。规划提出,在保护“江-村-圩-田”的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展现一个全新的蚌湖圩。
规划面积约19公顷
蚌湖圩是因码头兴起的圩市。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不便,蚌湖地区居民出入广州市区甚至更远的地方以水路为主,蚌湖圩北连鸦湖和人和圩,南连白象岭、大同圩和江村,是从西关到达禺北村落的重要水上交通节点。繁荣的码头让这里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中心,吸引了很多当地华侨在这里购地建房,岭南风格融合西方风格是这个圩市房屋的主要特色。当时这里不仅商铺林立,而且剧院、医院、学校、银行、道馆等一应俱全,至今,从留存的街巷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程度。
改革开放后,当地交通发展日新月异,蚌湖圩的码头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里保留完整的街巷和特色建筑,都昭示着它依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几年前,人和镇就已经谋划,要通过保护性开发,让这个保留完整的圩市重新焕发生机。
笔者了解到,蚌湖圩位于我区中部镇湖村的东南部,流溪河与机场高速交接处,距广州市中心城区18公里,距离广州北站12公里,距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11公里,交通区位优越。此次规划的范围主要是1928年以前建成的圩市,包括南部的圩市、北部的村民安置区、西面两湖新坑水道,水陆面积约19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15公顷。
按照规划,蚌湖圩需要保护的要素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即“江-村-圩-田”的村落整体空间格局,圩市建筑呈梳式商业街市布局肌理,以及蚌湖圩内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处)、历史建筑(1处)、推荐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21处);历史街巷(7条)及自然景观等历史环境要素。同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龙舟、舞狮、粤剧粤曲、婚酒祭祀等节庆民俗,茶楼、老字号等圩市商业文化,上马、落马酒、华侨名人等华侨文化。
保护区尽量保持历史原貌
笔者从规划中了解到,蚌湖圩的核心保护范围,北至蚌湖圩北街以北沿街建筑北立面沿线,南至蚌湖圩海边街道路中线,东至蚌湖圩东街以东沿街建筑东立面经蚌湖圩通津街以北建筑至原蚌湖华侨戏院东墙,西至蚌湖圩北街西段经蚌湖圩西街以西沿街建筑西立面至蚌湖大街1、2、3、4号民居西立面范围内,面积2.86公顷。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保护传统墟市梳式布局。历史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保持原有的街巷比例。修建道路、地下工程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得损害保护对象。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护和修缮。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等保护性建筑维修、整理、修复和内部更新。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及改建、修缮和危房原址重建活动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确有必要新建、扩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
此外,蚌湖圩北街、通津街、大同街、镇湖大街、蚌湖圩中街、蚌湖圩东街、蚌湖圩西街临街建筑高度应与所在街道建筑檐口高度相一致;新建、扩建的建筑在体量、色彩、材料等应与蚌湖圩历史风貌相协调。户外广告、招牌等外部设施,其设置位置、形式、规格及色彩,应与建筑及圩市整体风貌相协调。
建设控制地带要延续传统风貌
按照规划,蚌湖圩的建设控制地带,为北部规划主干道以南、流溪河北岸湿地以北、相思河西岸经蚌湖大钟楼西面学校围墙以东、规划机场高速以西,面积7.67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延续蚌湖圩传统历史风貌,保持街巷尺度,改善空间环境。不可移动文物等保护性建筑,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护和修缮,加强对其日常维护和内部更新。
此外,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及设施,在体量、高度、色彩、材料等应与蚌湖圩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内依法进行新建、扩建以及改变外立面或者结构的活动,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交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方案。
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包括东部田园、西北部村落、流溪河北岸沿线区域,面积44.5公顷。环境协调区内,同样需要保护“江-村-圩-田”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蚌湖圩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建筑在高度、材料、体量等方面,宜与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传统风貌相协调。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性建筑维修、整理、修复和内部更新。白云时事讯(杨黛清)
蚌湖圩亟待保护开发。(资料图片)石建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