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区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提质、数字政府建设、山水融城与价值转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高效治理为核心,以青山绿水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立足枢纽优势,现代产业与美丽白云携手并进,走出一条超大城区产城共荣互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写下“白云注脚”,成为展现广州魅力、深化对外开放的魅力窗口。
厚植生态底色,河湖面貌展新颜
水治理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20年,我区被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全国十个县区之一,被国务院予以督查激励。之后,流溪河成功上榜“全国美丽河湖”,白云湖连续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洪水和水资源管理类优秀奖,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获评“广州市美丽河湖”。
多年前,石井河一度被称为“墨水河”,“广州治水看白云”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如今,经过多年整治,石井河已复青绿,河湖质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2020年,石井河河口断面消除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Ⅳ类。流溪河李溪坝断面水质迈上新台阶,提升至Ⅱ类。近两年,我区在广州市环境目标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成功沉淀出超大城市治水之道的“白云模式”。
经过不断努力,到2020年,我区形成了八大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总处理能力提升至2016年的3倍,新建污水管网1万公里,超历史总和10倍。如今,我区161个城中村和农村全部实施截污纳管。同时,我区抓住源头治理这个“牛鼻子”,清理整顿“散乱污”场所近6万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此外,我区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快合流渠综合治理、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加强河流水域及堤岸保洁,清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一河一策”等各类治水方案180余个,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水环境治理。
笔者了解到,白云水系发达,全区分布河涌249条、水库44座、人工湖泊1个、小微水体1059条。为健全治水长效机制,我区以河湖长制为统领,完善“行政河长+河湖警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首推设置技术河长,为行政河长解决河湖问题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同时,把好产业环境准入关,制定印发了《白云区村(居)物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禁止入驻不符合环保、能耗要求的工艺、产品,督促镇街指导村社把好产业准入的第一关,引导企业合法落户。
为丰富水生态,我区加快推进珠三角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全市率先启动生态廊道专项研究,在白云湖建设水鸟生态廊道超1000亩,居全市第一。同时,示范推进碧道建设,2023年累计建成碧道274公里,建设长度位于全市前列,提升了珠江、流溪河两岸环境品质,展现“水城交融、林路相随”秀丽生态。
城乡一体绿美,打造城市会客厅品牌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区城市数字化治理框架也日益完善,连续4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区”,是广州市唯一上榜的城区。其中,智慧环保系统围绕解决“管什么、谁来管、如何管”问题,以企业为轴,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构建生态环境决策分析一张图、智慧监管一张网。平台接入全区31个空气自动站、28个水质自动站、1083家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实时预警。对监管对象分类分级,建立“一企一档”,归集环评、排污许可、处罚、信访等全流程监管的要素信息,并对不同类别的污染源,建立标准化执法清单,进一步提高基层执法水平。
同时,我区成功打造了“云山珠水”生态品牌,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底色,加速“两山两湖一江一河”生态价值转化。目前,通过统筹绿美白云生态建设,高标准实施城乡一体绿美家园建设等八大工程,我区已经成功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的四级城乡公园体系,推进景观绿化、立体绿化、道路沿线绿化等,增加城市绿色底蕴。截至2023年,建成各类公园84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88%,推进公园绿地与绿道、缓跑径串联成网,让群众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城市环境中生产生活。
如今,位于云山西麓的白云新城,正阔步走向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逐渐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城市会客厅”。通过升级城市绿化景观,完善历史文化等配套设施,白云新城勾勒出了一幅路在城中、人在花中的美丽画卷。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激发了白云新城的总部经济虹吸效应,超20栋总部经济大楼拔地而起,高端会展产业集聚的引力与魅力不断释放,逐步形成集高端会议、展览、旅游、文体娱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客厅。
依托生态优势,松园宾馆、国际会堂逐渐成为新时期我区助力广州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广州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靓丽名片。自国际会堂2023年初运营以来,我区在这里承办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美国财政部长接待活动等多场政务及商务重要会议,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魅力窗口。
产业向新而行,培育发展绿色动能
生态环境的转变,也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区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高质量建设“一园两城三都四区”,“6+6”现代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0亿元。通过城市更新、工业集聚区改造、发展新能源及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城市有机更新,不仅激活了原有低效土地资源,为城市转型发展拓展新空间,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广州设计之都项目的前身是以汽修厂为主,制鞋、制衣等“小散乱”低端业态扎堆,500亩用地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的落后的村级工业园,如今已蜕变成年产值达480亿元的高端产业载体,并入选了广州市国际化街区建设,成为广州市唯一一个2023年度全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示范项目。
紧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我区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按照“总部研发+先进制造”的产业布局,一条从实验室到制造,再到市场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正加快形成。2023年,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地我区。该中心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平台为目标,打通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打造“1+1+N”创新平台。
在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带动下,我区的储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前来接洽落户。截至今年4月,该中心覆盖了全国85%的重点实验平台,联盟单位已从最初的14家增加到82家,集聚了12位院士、专家。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开展,其中已有4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目前,云韬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2023年1月,广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在我区揭牌成立,成功研发并推出了多种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搅拌车、自卸车、牵引车等。2023年11月,全省首批氢燃料电池混凝土搅拌车辆在白云区示范运营,充分发挥氢燃料电池汽车长续航、大载重、加注时间短等优势,能有效替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柴油车。
随着新型储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区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储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创新策源地,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白云力量。白云时事 杨黛清 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
白云湖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资料图片)李程光 摄
白云新城集聚国际会堂等高端会展文化资源,打造城市会客厅。(资料图片)石建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