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4日晚,随着广州-湛江CZ3265航班腾空而起,飞机的轰鸣声逐渐消失,运行了72年的白云机场旧址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关闭。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喧嚣热闹,开始被安静所替代。
不过,旧白云机场这一夜的转场,也翻开了名为“白云新城”的传奇新篇章。只是,如何在这个机场旧址上建设一座新城,当时没有人知道,也难以想象这座新城应该是什么样。未来充满着未知。
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切都从零开始。在这片一度杂草丛生的土地上,规划先行,四方合力,一步一步推动着白云新城拔节生长、走向繁荣,曾经的机场旧址,如今正在成为繁华万千的国际交往中心、总部经济集聚区、云山西麓宜居新城。
摸索探路 初露峥嵘
回到2004年,机场搬走了,闲置下来的大片土地要怎么办?这是机场转场之后,白云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时白云区的发展态势、城市面貌,远不比今日,旧机场几乎被包围于各种各样的批发市场、城中村、工厂、住宅小区中,这种环境下如何发展本就是难题。再加上其时广州才确立“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发展方针,核心在于“东进”。种种因素影响,在最初之时,旧机场的改造并没有得到快速推进。
随后几年,旧机场地块有了新名字——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居住区,但是发展依然迟缓。“当年首先提出的定位是宜居新城,后来增设了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等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遂提出打造广州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原主任吕传廷,在当时担任白云新城地区规划总师,他亲眼见证了白云新城20年来如何一步步崛起。
在吕传廷的印象中,直到2010年之前,白云新城仍然是成片荒草丛生的空地,真正能够落地建设的项目寥寥可数。也正是在2010年,广州地铁二号线北延段开通运营,地铁线从三元里延伸到新白云机场,一举打通了白云新城的“任督二脉”,区位优势成倍放大,众多龙头企业先后抢滩白云新城,真正展现了何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在此之后的一年间,白云绿地中心动工,南航大厦、宏宇项目奠基,白云万达广场及希尔顿酒店、5号停机坪购物广场盛大开业,2011年成为了白云新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坐标。直到此时,白云新城才是初露峥嵘。
与此同时,广州其他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已日渐饱和,产业项目需要找到更为广阔的城区落地。此时的白云新城显示出了其在区位、空间、交通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居住、文化功能之外的潜力被逐步挖掘。而白云区也开始尝试利用自身优势,在此地引入总部经济项目。
当时的人们都尚未意识到,这些条件的汇聚,将为白云新城推开一个怎样的新时代。
风云际会 加速崛起
改变的信号首先在规划上传来。
从2012年开始的数年里,白云新城的用地规划多次作出调整,并且都指向了一个方向:产业扩容,将原有的居住用地减少,转而增加商业商务用地,并且向北扩展了白云新城的范围。
“结合广州整体的发展与自身条件的变化,白云新城的平台定位在不断提升。”吕传廷说,2015年前后,白云区开始大规模发展总部经济,白云新城成为“主战场”,增加了总部经济集聚区的新定位。
在第二个十年里,广州市、白云区对于白云新城都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提升城市面貌,优化交通环境,完善公建配套,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在白云新城全面铺开。此时,想要在白云区选址落地的总部企业,几乎首先想到的就是白云新城。
白云区重点围绕航空、时尚、轨道交通等产业类型开展精准招商,截至今日,白云新城已经聚集了南航总部、中航油南方总部、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白云金控、丹姿美研总部、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优质企业总部项目。
不到10年时间,白云新城的发展价值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潜力还不止于此。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白云新城持续集聚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白云越秀万豪复合型酒店群、广州鸣泉居酒店、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及广州体育馆等高端会展文化资源,正以崭新的面貌打通会展产业经济全要素链条,打造成为集高端会议、展览、旅游、文体娱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客厅。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总工程师姚斌认为,如今随着国际会堂及云珠酒店等配套设施的落成,结合现有的松园宾馆和南湖,白云区具备了作为广州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实力,“未来,围绕白云新城的国际交往功能,白云区要争取更高水平的高峰会议、高端活动的举办机会,为白云区形象注入硬核的内涵实力,在高水平的舞台上展示白云磅礴发展和崭新形象的底蕴。”
高层次的交往活动背后,往往伴随着高水平的经济交流,将助推城市能级实现大幅跃升,国际形象和城市综合影响力随之大幅提升。这正是白云新城在未来所承载的宏大愿景。
景城共荣 树立标杆
在繁荣的产经商业之外,实现产城融合的白云新城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优质的居住环境,这里建有众多现代化的住宅社区,被认为是广州最适宜居住的城区之一。
这一片热土,不仅有配套建设的广州体育馆、广州市儿童公园、广州市培英中学云城校区、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广东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等优质文体、教育、医疗资源,还有地处白云山脚下的先天生态优势,白云新城、白云山自然和谐共荣,“开门见山”成为白云新城的最重要标志。
在吕传廷看来,白云新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中心,它的特色恰好契合了“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这句形容广州的诗。白云山是广州市的“北肺”,也是白云区最重要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最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由白云山衍生出来的白云新城,自建设开始,就十分注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务求做到城望山、山望城。
这也正是白云新城的可贵之处。在大规模建设的20年中,这里始终没有破坏自然生态,反而在坚持保护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山景,善于借助山体建设城市,真正做到了景城共荣。
“白云新城的建设,树立了广州城市客厅的优质标杆,其尊重白云山山体与城市的关系、营建南北向轴线组织城市形态、高标准建造公共服务设施等经验,都值得推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认为,白云区常住人口370多万,主要集中在南部,即广州中心城区的北部,是广州再次营建云山珠水之间美好城区的战略抓手,是对空间内涵品质提升的再强调,指向了中心城区高质量城市更新的发展路径。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云新城当下的规划,除了加快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白云新城艺术广场等公服配套设施建设之外,依然将在提升白云新城总体城市风貌上加大力度,加快白云新城中轴线的优化提升及环山慢行路径的规划谋划,并且将紧抓十五运会举办的契机,开展白云新城区域2.0版“大环境”提升行动及重点比赛场馆升级改造工作,高标准提升片区发展品质,展示新形象,扩大影响力。
产城融合结出硕果,景城共荣树立标杆。当下的白云新城,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城市发展能级持续跃升,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关于这片热土的篇章仍将续写传奇。白云时事 陈亮嘉
产城融合发展的白云新城,恰好契合了“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这句形容广州的诗。阳雄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