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生态底色刷新沙坑涌颜值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发布时间:2024-08-16 来源:白云时事 字体大小:

  入眼处树木苍翠、芳草萋萋,远处河涌里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沿着我区沙坑涌高桥西路段的碧道漫步,举目望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人心旷神怡。去年以来,我区对沙坑涌高桥西路至石湖收费站段进行综合整治,在维持河流天然形态、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开展堤岸加固、护岸修复、排水口及水陂改造等工程,借助河道整治的契机,提升沙坑涌应对洪涝风险的能力,提升沿线一河两岸的生态环境。

  水清岸绿景美,沙坑涌环境提升

  “感觉这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河水不臭了,岸边又有绿道,我上下班经过这里,都觉得很舒服,周末有时间就会来锻炼。”在沙坑涌附近上班的周先生告诉笔者,去年以前,沙坑涌高桥西路至石湖收费站段两岸,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地,如今却变成了环境宜人的休闲好去处。

  沙坑涌位于广州市中心北部,发源于太和镇大沅洞,干流为大和章岭至八岭庄河口,属于流溪河一级支流,集雨范围58.10平方公里,河涌干流全长19.83公里。“河道原有堤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利用自然地形修筑,未经综合整治,大多低矮单薄,边坡不稳。同时,部分河道现状无明显堤防,防洪高程不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以上情况,我区去年因地制宜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沙坑涌应对洪涝风险的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建三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承建,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开展堤岸加固、护岸修复、排水口及水陂改造等工作。该项目整治河涌长度约3公里,整治后河涌宽度由原本的17米拓宽至35米左右,建设两岸慢行道5.6公里,改建抽水站一座,新建机耕桥两座。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进入验收阶段。

  “经过这次整治,河涌的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20年一遇设计水位均低于现状地面及堤顶高程,有效改善本区域的防洪排涝问题。”区水务局方面表示,此次沙坑涌综合整治,在维持河流的天然形态、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兼顾了生态、景观的建设需求,着力提升城市绿色空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以水为笔,构建特色生态景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足以展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而水环境的变化是我区厚植生态底色的关键一环。漫步在沙坑涌两岸,清澈的河面波光粼粼,河与两岸草木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营造出一个生态自然、令人身心放松、舒适惬意的滨水休闲空间。

  笔者了解到,此次沙坑涌综合整治,重点对河涌两岸绿化进行升级,种植了黄金榕、大叶油草、千屈菜、水生鸢尾、黄菖蒲等绿植,绿化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不仅改善了河涌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河道的整体美观度,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对丰富河涌周边的生物种类,构建更复杂、稳定的生态景观群落具有重要意义。

  “岸坡采用草皮护坡生态岸线,实行雨水分散滞留,构造立体生态海绵空间,两岸慢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减小地表径流。”广州市宏涛水务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磊介绍,此次工程深入融入“+海绵”理念,通过土壤修复、动植物生境营造等生态技术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强化绿化种植,增加游览栈道,打造滩涂地、叠水景观等节点,描绘“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画卷。

  “我搬来这边住已经好几年了,印象中河涌两岸都长满了杂草,经过治理后,景观变美了,成为又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现在我经常来这里走走逛逛。”市民李先生说。

  据悉,沙坑通高桥西路至石湖收费站段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获评“2023年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以及入选“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绿色施工项目”立项名单。该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秉着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利民工程的理念,强化施工质量、科技创新,其中形成的科学技术成果“河道箱式生态框护岸施工技术研究”,经广东省水利水电行业协会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于今年7月,成为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入库项目,通过广州市水务协会专家现场考察。

  白云时事 文/江兴夏 李兆龙

  图/石建华

我区对沙坑涌高桥西路至石湖收费站段进行整治,提升其防洪涝风险能力。

沙坑涌水清岸绿,岸边建设了慢行道。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