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回望历史,沧桑巨变让人心潮澎湃。
白云区原本只是广州郊区农村的一部分,自1987年建区以来,开始转换发展轨道,掀起城市化浪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白云区全面建设“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经济社会欣欣向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正乘着时代的浪潮开拓前所未有、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经济规模连上台阶
城市发展持续升级
旭日当空,照耀着都市的车水马龙。广州设计之都已封顶的37栋高楼,矗立在曾经遍布“小散乱”工厂的土地之上。这个万众瞩目的城市更新项目,从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的村级工业园,仅用6年时间就蜕变成年产值650亿元的城市地标。
巨大的变化不只是在一点发生着,而是如大潮般席卷白云。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白云区从筚路蓝缕的农村郊区,到气象万千的中心城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云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白云区经济实力跨越式提升。伴随着白云区坚定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91亿元一路攀升,2019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此后更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依靠更为强劲的发展后劲,地区生产总值在2023年突破2800亿元,8.1%的高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今年目标则是冲破3000亿元大关。
白云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当家,工业基本盘更加牢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68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16.78亿元。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6+6”现代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0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6万户,居全市第二,“四上”企业突破5000家,居全市第三。
白云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在广州发展战略格局中,白云区承载着重要功能定位和发展任务,将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国内“四连冠”,全国最大的TOD综合交通枢纽——广州白云站开通运营。全市唯一连续4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的行政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投资竞争力等多个“百强区”榜单。
从郊区发展到如今广州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和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人民的努力换来了卓绝成果,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支撑着白云立足湾区,面向世界,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量齐增。
经济结构深度转变
发展动能蓄势焕新
今年4月,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户白云区,这也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个超级项目的到来,意味着白云区将撬动其背后以万亿计的庞大产业。
该中心牵头组建了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覆盖新型储能领域超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了由10位院士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委员会,围绕储能中心快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批龙头企业入驻白云。
这正是白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次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白云区的经济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导,逐步走向百业兴旺的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云区以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指引,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上取得显著成果。
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取代农业单一主导,形成健康稳固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增长,工业不断壮大,服务业蓬勃发展,有力支撑着白云区经济稳步上升,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185亿元,相比2012年的887亿元增长近150%,产业结构比重达77.7%。具有代表性的,是2023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46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3.4%。
产业动能悄然迭代蓄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白云区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华为广州研发中心计划今年投入使用,将以此为核心构建千亿级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集群。广东激光等离子体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标志着激光等离子体智能制造研究成果步入产业化。云韬氢能基地投产运营,逐步形成“制、储、运、加、用”等氢能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创新实力攀登历史新高。白云区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实力厚积薄发。2023年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180家、2000家,均创下历史新高。同年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3.2%,有效发明专利量增长25.1%。高端光学镀膜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内首次实现国造4K、8K超高清转播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正是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动能转换、创新实力增强等方面取得巨大实效,白云区才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交出了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增速位居广州第二的优良答卷,地区发展的强劲韧性和活力彰显无疑。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居民生活安稳幸福
清河之畔,是希望的田野。走进人和镇清河村,白天,这里的田地是由专家打造的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和稻都采用高经济价值的优质品种,“钱”景喜人;夜晚,潜藏于田间地头的灯光齐亮,上演别开生面的“国风花灯秀”,更引来红红火火的“夜游经济”。都市农业辅以休闲文旅,带动清河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590万元。
清河村的变化,正是白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云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一件件抓落实、抓成效,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居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1987年建区之时,白云区居民年人均收入仅千余元。到2023年,白云区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0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20元,相比于2012年的37028元、16350元,全部实现了翻一番。消费市场的繁荣,尤能反映出人民日益富足的生活,白云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1100亿元,其中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8亿元,汽车类零售额更高达290亿元。
居民生活品质有了长足提升。白云区的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为人民提供繁华、便利、舒适的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空气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保护“两山两湖一江一河”,擦亮“绿美白云”亮丽底色,六片山建设广州首个区级森林公园,推窗见景、开门见绿成为白云标志。
居民生活保障得到有力支撑。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九成用于民生支出,连年大幅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重点引进省市优质医疗资源,颐康中心和颐康服务站实现镇街村居100%全覆盖。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次均超千万,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5040元,逐年提升至14856元。
75年风雨兼程,75年铸就辉煌。回首来时的一路乘风破浪,白云区写下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壮丽诗篇。展望前路的一片机遇之海,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的白云区,必将驶向更加光明的壮阔未来。白云时事 陈亮嘉
曾经旧白云机场所在之地的白云新城,正是白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图为白云新城。阳雄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