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数十年间,随着白云经济不断前行,传统产业走入瓶颈,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进入新纪元后,以白云新城、广州民科园为首的大批优质总部经济载体适时崛起,东西南北中五大功能区迅速成型,八大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对白云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四周充满着触手可及的机遇。触摸白云经济跳动着的奋勇向前的强劲脉搏,一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白云时事 刘喜冰
总部企业集聚的白云新城,是我区经济繁荣的最佳名片。图为已经落成的绿地中心、南航大厦、云璟汇以及正在建设的无限极、碧桂园总部项目。石建华 摄
经济腾飞
开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区域经济发展,五年一个台阶。
“我第一次来到白云区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哪里有大城市的样子,和越秀区真是没法比,和我们那里的小县城倒是差不多。”湖南人王新才在白云区经商多年,看到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变化,不禁感叹“真的是大变样”。他说,白云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区,这在90年代根本无法想象,新大楼、新公路、新地铁,白云处处都有新的变化在发生。
数据显示,白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5.24亿元,到2011年以1076.35亿元迈进广州市千亿元“俱乐部”,再到2016年突破1600亿元,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了100倍。而在“十三五”末的今年,上半年我区GDP就实现了999.13亿元。
白云经济实现了腾飞,同时也推动着区域发生巨变。三元里、新市、同和、金沙洲等地,一个个原本遍布着农田的乡村,在经济发展热潮的裹挟下,变成人流聚集、高楼林立、商业繁荣的新城区、新城镇。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当属白云新城,它是我区经济繁荣的最佳名片:旧机场搬迁之后留下的一地荒芜,伴随着我区经济业态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发展潮流,在短短的十年间蜕变成为总部经济大楼、商业中心、高档住宅聚集的现代新城区。尤其是近年来各总部企业的争相落地,让该区域加速崛起,正逐步成为广州的新CBD。
“以前我们很少到市中心逛街,过年的衣衫都在村口的裁缝店买的。”说起几十年前的购物体验,在江高镇江村谭先生的印象中,基本为“零”体验,“当时你有钱也未必找得到一家上档次的店去消费,再加上交通不便利,一年都难得到市中心一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白云人的家门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硬底化、街上人来人往,商贸服务业发达,吸引了一批百货、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企业进驻,并逐步成行成市,乃至形成商圈。以新市街百信广场的建成为起点,白云的商圈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以嘉裕太阳城为代表的广州大道北商圈,以及以白云万达广场、5号停机坪购物广场为主体的白云新城商圈异军突起,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吸引顾客回流白云、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筹码。
可以说,当前的白云迎来了发展的重要黄金期。按照“1358”发展思路,我区在打造产业平台上奋勇争先,高标准建设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和广州设计之都,推动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打造“总部 基地”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进广州民营科技园提质增效,推动白云新城等八大产业园区开花结果,一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开启。
百业俱兴
高端产业集聚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记者查阅白云区志了解到,在上世纪70年代,白云区的前身广州郊区仍是以农业为支柱,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所谓的“五小”企业(指小化肥厂、小农械厂、小煤矿、小五金、小水电),其中郊区农机一厂以年产近万台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的规模而闻名全省。但更多的企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差。至改革开放后,外来资本的进入开始带来变化。郊区开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努力发展外向型的区域经济。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茁壮成长的白云区开始展现出它独一无二的经济价值——广阔的土地与便捷的交通。土地给予了工商业在此发展的大量空间,而由机场、火车站、公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则给白云企业带来了物流运输、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极大便利,大量企业、工厂在白云建立并快速发展,这里成为了制造业、商贸业聚集的中心,百业俱兴。
白云电器的飞跃也正是基于此。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白云电器从一家简陋的打铁铺、到五金加工厂,再到成立企业引领电气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一跃成为白云本土企业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2016年,白云电器成功上市,从家族企业转变为上市企业,从单纯的装备制造转变为“金融 产业”“需求 技术”的四轮驱动。
作为白云民营企业的代表,白云电器的创业史,折射出的是白云众多民营企业从“小作坊-低端工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如今,这些散落在白云各镇村工业园区的民企,已通过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等方式“装”进白云区各大产业平台上,成为撑起白云经济发展的力量骨干。
而依靠邻近机场的区位优势,在广州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白云区的交通运输业与商贸业也随之蓬勃壮大,构成了我区第三产业崛起的基石。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使白云区成为了服务业茁壮成长的绝佳土壤。第三产业在过去20余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逐步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区科工商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回头看白云区的发展,以往的色系是“金黄色”的,主要挂个“农”字头,一直默默为广州人提供着农副产品以及后备劳动力。如今白云的色系是“绿色”的,在传统产业急切寻求转型的当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IAB”等产业已经被视为未来经济的增长动力所在,也正是白云区目前发力的方向。
特别是在通信技术的革新、5G 云引导产业升级的今天,白云区打造了一个转型样本,利用信息技术发扬优势、扭转劣势、“换道超车”。早在2017年9月,世界500强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落户白云,与我区共建“三中心一平台”,携手打造千亿级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如今,一条以华为公司为龙头,信息技术产业上下游各环节集聚白云,推动区域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全生态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可以看到,高端产业的集聚,正成为推动白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释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协调发展
打造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
和国内外现代化超大型城市一样,不断外延寻求空间的广州,在过去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的主旋律,便是扩张。随之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也一步步改变白云发展的生态,无论是规划上,还是社会的普遍认知上,都在形成这样一个事实:发展至今,白云已渐渐成为广州名副其实的重要中心城区。
“以前三元里北部商贸往来很繁荣,而南部的旧机场都还到处是农田,飞机起降声轰鸣。”三元里村老村民李伯告诉记者,三元里地处白云区的南部,也是最靠近广州其他中心城区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向相邻的越秀区看齐,早期的皮具、化妆品等贸易都从此处起步。而往北延伸,白云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还是广州的郊区,发展很不均衡。
进入新纪元后,白云的发展逐步“转个身向北看”,注重谋划如何作为广州中心城区的门户,代表广州、面向空港,传输由广州发出的、承接由白云机场带来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更是启动“往左看、往右看”,东部科技创新带与西部科技走廊的布局由此应运而生,我区更是将之视为实现产业升级的科创之翼,呈两翼齐飞之势,对外可辐射广佛同城化区域,对内则将成为白云产业升级的制高点,进一步带动我区经济的大变革。
在我区“1358”发展思路的“五大功能片区”中,东部科技创新带定位为实施区域自主创新、承接广州东部科技资源溢出的重要空间载体,重点依托和龙科技创新谷和民科园,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同时发挥医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健康产业城生物医药制造、同和京溪地区高端医药总部的健康产业格局。
西部科技走廊则定位为高端智能、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和广佛同城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其将构建铁路经济带,着重发展铁路经济,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现代铁路物流全产业链;打造滨江科技创新带,依托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软件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目前,得益于从市、区到镇街的大力推动,神山、大田、黄金围等地的建设在一年之内喜讯频传,科技走廊的雏形日渐清晰。
除了东西两翼的科技创新走廊,白云中部也气势如虹。白云中部城市中心将把中央湿地重大环境建设项目和历史文化,作为该地区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国际商务区,建设集现代商务、公共服务、生态涵养、文旅休闲、商业服务、综合居住等六大主导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而在南部的白云新城,则打造成为总部集聚区,北部依托白云国际机场打造临空经济区。
可以预见,白云区的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将在联动、错位、互补中发展壮大,奏响白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强音。